歷年社造

嘉義市蘇周連姓宗親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蘇周連姓宗親會

  • 計畫年度

    106 年度

  • 計畫名稱

    嘉義市蘇周連宗祠學繪本化第一期計畫

  • 轄區

    嘉義市東區過溝里

  • 負責人員

    蘇茂德理事長

  • 聯絡電話

    0935075188

  • 聯絡信箱

    cwoly35626@gmail.com

單位簡介

蘇周連宗祠的前身為蘇氏家廟,乾隆年間蘇家開台祖蘇共來台,因為台灣改隸日本,子孫回鄉(閩)祭祖受限制,在大正年間初年於宗祠現址買下民宅作為家廟所在地,成立蘇氏宗親會。家廟之內供奉由大陸分靈蘇氏祖先的牌位、歷代考妣以外,另立曾考取進士的蘇氏先賢明宦牌位,以鼓勵後代子孫努力向學,較特殊的是,家廟亦供奉異性神像,相傳為蘇氏救命恩人的洪公祖。有鑑於台灣的蘇周連姓系出同源,為擴大參與層面於民國四十七年正式成立嘉義縣蘇周連姓宗親會,將原來「蘇氏家廟」的匾額改成「蘇周連宗祠」。自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宗親會按法令造成嘉義市與嘉義縣各自登記,變成兩獨立團體,自此為「嘉義市蘇周連姓宗親會」。

計畫緣起

嘉義蘇周連宗祠為嘉義市現存最早的宗祠建築之一,原為清代的民宅,現已公告為市定古蹟,成為嘉義發展史的見證。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地方知識,我們更需要一種方式,可藉此將各式各樣的地方知識轉變為他們彼此間的相互評註,--由一種地方知識的啟明,來照亮另一種地方知識所隱翳掉的部分(Geertz 2002:319-320)
宗祠的建立基本上是依賴於譜系上的源流,而宗祠形成的背景與發展的過程相當複雜,與傳統漢人的宗族組織結構、其所在時空背景的推動以及各地實際生活的差異息息相關。
蘇周連三姓聯宗可從皇帝九世孫分封於蘇(今河南省臨漳縣),以此封地為姓,而有蘇姓之始。許、連、周等姓氏緣於元朝時因犯罪而抄家滅族,為逃難而改姓,所以有蘇、許、連、周為同源一說。再到開台祖蘇共,屬於蘇氏的廬山衍派,源於唐朝時蘇益入閩。而開台祖於乾隆年間入台,至今已兩百多年,說蘇氏家譜的來台歷史就是嘉義市發展史的見證也不為過。
宗親會因為時代變遷宗親成員流失,且會員平均年齡不斷提高的狀態,能口耳相傳者越來越少,且宗祠位於文化公園內鄰近嘉義文化商圈人潮眾多,卻鮮有人知道宗祠的歷史文化甚至不知道這個古建築是古蹟、是「蘇周連宗祠」,如此豐富的宗祠歷史與蘇姓發展史雖有嘉義市志等正規史料編撰典藏,卻仍止於典藏與考古研究,如何普及深入生活推廣至具集體記憶之文化資產(非宗親會者也具此記憶),便成為宗親會的課題與目標。
 

計畫目標

一、宗祠資料數位典藏與文本手冊。
二、嘉義蘇周連宗祠與諸羅大事紀一覽表輸出。
三、蘇周連宗祠歷史足跡老地圖輸出。
四、宗祠故事連結與歷史相關課程志工培訓與推廣。
五、舉辦計畫成果展,凝聚市民認同感。

社區資源現況

一、會員
106年度第十二屆會員數為110人,83位居住在嘉義市、10位居住在嘉義縣、7位居住在台北市、3位居住在新北市、5位居住在雲林縣、1位居住在高雄市、1位居住在台南市。
二、地方知識
《嘉義市志》中詳細記載蘇周連宗祠的變遷與重要人物事略,現也有數位典藏保存與推廣。開台祖蘇共乾隆末期來台,原葬於新港,為祭拜方便撿骨安置於農業試驗所(王田里)後方墓園,育有兩子,一子蘇河海創立「蘇瑞發」商號,子孫多以經商為業,有在新港製餅者、亦有運輸業。蘇家昆仲發起家廟時間正值改隸之際,游擊抗日戰鬥續發生,家廟成立同年七月,抗日義士黃國鎮率數百人圍攻嘉義城,此時為政治與社會秩序動盪,須因應時局凝聚家庭力量。2006年印刷掃描諸羅城蘇周連宗祠篇的摺頁簡述宗祠歷史沿革、宗祠特質及建築特色,謂為蘇周連宗祠最佳文宣物。
三、歷年活動
宗親會以祭祖為核心,原舉行春祭,近年因應工商業社會的作息更改成冬祭,多在冬至前後的星期天。祭祖的同時一併召開宗親大會,對外則主要是派代表參與其他縣市的蘇姓宗親會大會,以及嘉義市其他姓氏宗親會活動的祝賀。
四、市定古蹟
台灣改隸日本後,回大陸祭祖受到限制,所以向清代秀才蘇繩昌購買中古屋一棟,將民宅改為家廟供奉祖先,並成立蘇氏宗親會,讓所有同源蘇氏宗親都可以在家廟裡供奉其祖先,也因為周姓、連姓為同源一說,而改制為蘇周連宗祠以及蘇周連姓宗親會,所以雖然嘉義市蘇周連姓宗親會的成立公文為民國71年,但其宗祠建築實則已逾140年。蘇周連宗祠所在地被徵收為公園預定地,為保有宗祠前理事長蘇嘉慶向嘉義市政府申請列入市定古蹟。雖是清代民宅改建成家廟,形式簡單樸實,但一條龍五開間懸山屋面形式且傳統一通一瓜作法、門扇做工精美等具歷史工藝價值。

計畫內容

一、宗祠文本出版與數位化
以「嘉義市市定古蹟蘇周連宗祠研究規劃」中的內容招募宗祠志工進行蘇氏地方知識學研究,每個月都有一次編輯會議,目標為將蘇周連宗祠濫觴、知識意義以及歷史變遷融入非宗親會會員的集體記憶中,從生活面著手編輯全文。擷取某一段故事改編為生動活潑且具教育意義的文字內容,製作並發行屬於蘇周連宗祠的文本一式,文本發行除了捐給文化局、學校以外,皆放置在宗祠供取閱。並進行文本電子化進行數位典藏與數位分享,將無形文化資產得以以數位方式去保存流傳。
地方知識學相關課程上課地點位於蘇周連宗祠的廂房內,增加宗祠內流動人次與停留時間,「認識宗祠,由親近開始」,除了大型活動的舉辦以外,進行常態性課程的引領,讓不知道宗祠的人們進到宗祠的記憶領域。
二、嘉義蘇周連宗祠與諸羅大事紀一覽表及蘇周連宗祠歷史足跡老地圖產出
為顯嘉義蘇周連宗祠與諸羅地方知識、政治形態、生活文化風情歷年變化,以宗祠歷史與諸羅進行對照與大事表年表製作與產出。製作宗祠學大事記年表,再與諸羅學老地圖進行蘇氏宗廟演進史之對照,以老地圖形式說明志工們研究蘇共來台後,因為台灣政治、社會型態變化、其子孫工作型態的特殊,從新港、笨南港…到承租現址嘉義市垂楊路326號的嘉義市蘇周連宗祠的蘇氏足跡重現地圖,如何從同宗同源的蘇氏一族,因其家族財力雄厚、社會政治變化而演變為數為當代重要人物同源不同宗的蘇氏宗祠結盟,再進而將周姓、連姓等納入宗祠供養範圍的歷史變化脈絡。
三、計畫成果展發表活動
宗祠文本、大事記一覽表與足跡老地圖完成出版後,以專業導覽人員進行蘇周連宗祠導覽與介紹,吸引第一次接觸宗祠的群眾,並帶領群眾搭上蘇氏家族的專車一起導覽宗祠歷史發展與台灣發展史之間的關係。以記者會暨成果展為出版品進行宣傳推播,並指引民眾如何在實體通路看到宗祠文本、大事表與老地圖等,並有數位化可供分享。

執行成果

一、普及宗祠歷史文化知識。
二、宗祠導入民眾人流,推廣宗祠歷史文化脈絡與台灣發展史關係。
三、推動宗祠學數位化,加強數位閱讀模式。
四、增加一般民眾參觀宗祠的次數與增加停留在宗祠的時間。
五、以文本、地圖與大事表形式保存宗祠無形文化資產。
六、將屬於宗親會的共同記憶推廣至成為一般民眾也認可的文化資產,並強調需要全員共同維護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