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西區光路社區發展協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西區光路社區發展協會

  • 計畫年度

    101 年度

  • 計畫名稱

    百年韆鞦‧迎百年-光路社區文化傳習計畫

  • 轄區

    嘉義市西區光路社區發展協會

  • 負責人員

    林昇賢

單位簡介

1、光路里地理位置:
(1)位於嘉義市西區的東南部,東南鄰東區興安里,南鄰湖內里、獅子里,西鄰紅瓦里,北鄰福民里、美源里,全里面積為0.4266平方公里,人口為6,346人(2011年6月底統計),密度為14,876人/Km²。
(2)光路里係北起世賢路,南至南京路、嘉油鐵道之間的的行政區域。里境商業區分佈在世賢路、民生南路和新民路的兩側。東北部有志航國小附設幼稚園和嘉義市社區大學。嘉油鐵馬道經過本里南側,全長3.5公里,周邊生態豐富,是一條兼具運動休閒及自然觀察的自行車道。
  
2.交通概況:
(1)本里北邊由嘉義市外環道世賢路(三段)採東西向貫穿。由此到往西接省道,往嘉義水上機場約為10-15分鐘車程。
(2)位於本里由南北向新民路可直達嘉義市市區(車站),車程約7-10分鐘。

計畫緣起

文化薪傳的工作是一項跟時間賽跑的競賽,腳步稍微一放慢,文化可能就會出現斷層,光路里因為有一玄天上帝廟,而保有全台獨一無二的鞦韆親技比賽,已享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如何讓如此充分表現台灣傳統活力的資產展露頭角,則為光路社區重要的發展課題。
鞦韆盛會,約每5年舉行2次,每逢閏月年的農曆三月六日玄天上帝誕辰舉辦,每次總能吸引如潮的遊客前往參加盛會,鞦韆架起的高度達12公尺,相當於四層樓高,主架外,還有橫干支架,製作過程從材料的取得皆係昔日原始的搭建方式,不用任何釘子而僅以竹子和藤條架設、綑綁。從材料的取得到鞦韆的製作、高度外型,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製作工法與代表意涵,是一門相當大的學問。然而隨著民間傳統技術者的凋零,加上民眾對地方文化的疏離,部分民俗文化漸漸失根;另一方面,會與選手對於鞦韆高度的適應力與力道的掌控等技術,也因沒有師承的管道;再加上長期遭受漠視的教育工作,使得這項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民俗競技活動,出現了很大的潛在危機。

計畫目標

(一) 培育社區發展種籽人才,推動各項社區營造工作。
(二) 透過社區自主調查社區資源,提出保存研究、活化運用、創新再生的可能。
(三) 透過鞦韆大會這項傳統技藝的歷史建置,一方面讓居民認識鞦韆活動,一方面著手教育民眾,愛護進而參與如此難能可貴的民俗文化活動,經由大家一起追尋鞦韆史、廟史、到村史等活動,來凝聚里民愛護鄉里之情,消彌人與人間的疏離感。並組織起來,傳揚此在地文化之寶,使這項文化資產能與光路社區共生共榮,不僅為本里之光,更為嘉義市民之傲,甚而成為台灣傳統民俗活動的活教材。

社區資源現況

1.公共設施:
(1)社區內西區有一玄天上帝廟,緊鄰光路里守望相助隊、社區活動中心與社區發展協會。轄內文教區有一所幼稚園(志航幼稚園)、兩所國小(志航與興嘉國小)、一所國中(民生國中)、一所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及一座慢速壘球場。
(2)社區內南邊有一中油嘉義煉製研究所鐵路貫穿,早期為搭載中油貨物之鐵路,目前由社區認領並規劃為嘉油鐵馬道以供里民使用,並在新民路416巷內規劃一處公園為光路公園。

2.文化資源特色:
(1)北極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台南州祠廟名鑑》中記載玄天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創建於嘉慶20年(1815),由下路頭庄的張節令者發起募款籌建本廟,明治38年時(1905)廟宇年久失修,庄內林來義發起信徒每人捐獻60圓重新大加整修。至於目前所見規模,根據廟中碑文記載,為二階段修建,民國68年至70年(1979一1981)先完成後殿粗體結構,民國76年至77年(1987一1988)續建前殿,裝修內部及屋脊剪黏等細部裝飾,完成今日廟貌。
(2)高空盪鞦韆:享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盪鞦韆活動,始於清嘉慶年間,相傳嘉義光路里下路頭地區瘟疫不斷,當時有一村民自故鄉福建玄天上帝廟請來分靈,建廟奉祀,村民們紛紛向北極星化身的玄天上帝祈求化災止厄,瘟害果真就此消失。居民為感謝玄天上帝,從此在玄天上帝誕辰日舉辦隆重祭祀,並舉行鞦韆賽會以娛玄天上帝,以感謝神州故土及玄天上帝祖廟,以示不忘本的情懷。此活動沿襲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更具有緬懷先人與篳路藍縷的拓荒精神,每次比賽,皆吸引了上萬名眾前往觀賞,場面十分浩大,是嘉義地方上的大事。
(3)嘉油鐵馬道(中油舊鐵道):中油舊鐵道的前身屬「嘉義化學工場」的一環;嘉義化學工廠於日治時期昭和13年(1938年)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創立,製造丁醇、丙酮、乙醇等有機溶劑,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發酵式有機溶劑化學工廠,在二次大戰中成為日本重要的秘密燃料基地。,之後為中國石油公司所接管。此鐵道早期連接中油油庫,因時代變遷而走入歷史。全長3.5公里的嘉油鐵馬道,以嘉義市世賢路四段中油廠區旁為起點,經過美源、光路、湖內等三里,並通過嘉義縣水上鄉三和、下寮、回歸等三村,到達北回歸線公園的天文廣場,鐵道經過光路社區,更設置民生南路站,由社區居民共同認養維護,成為最好休憩場所。

3.其他資源特色:
「下路頭」是光路里的古地名。我們現在講的「光路里」,是戰後行政區域的劃分,位於嘉義市世賢路以南的新民路、民生南路一帶,根據吳育臻副教授的研究,清末時這個範圍包括下路頭和下角仔竂兩個聚落,下路頭所在地為目前新民路兩旁,早在乾降嘉慶年間即已開墾,「下路頭」地名含意可能是「嘉義城往府城南下通路的起點」或是「一條狹窄道路的起點」;下角仔寮又名舊庄,曾因暴風雨侵襲導致八掌溪河水氾濫而遷村,新居住地新庄屬於美源里範圍。而「光路里」地名含意乃取「光明的下路頭」之意而命名。撰寫嘉義市志人文地理篇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育臻副教授調查早期下路頭內住民姓氏主要為陳、賴、江,江姓較少。又以新民路為界,分為兩個角落:頂‧ㄍㄨㄟ一指新民路到民生南路之間,居民主要姓陳,有一新建的陳氏宗祠,以及一棵百年以上芒果樹;下‧ㄍㄨㄟ一在新民路西側,居民主要姓賴,原本有一賴姓公厝,因為建世賢路而拆掉,境內有玄天上帝廟。下路頭座落在嘉義的南端,東起溶劑場,西至車店里,南至湖內里,北至農業試驗所,早期以農為主,種值作物有稻、蔬菜、黃麻、蒜仔、高麗菜、蔥、蕃茄、青皮仔(綠肥用)、甘蔗、蕃薯、番仔豆等作物。從民國五○年代至今一百年,由於地方中油溶劑廠的經濟發展,農業改良場的研究發展,農林學府的作育英才,促成農村演變現今都市的型態。有關單位演變成現今的中油煉製中心、中油訓練所、民生國中、志航國小。農業改良場重劃後變成高樓大廈,農林學校改制為嘉義大學本部。下路頭與車店週邊的農田,經過二十餘年,變成興嘉國小和民生國中。當年也因為下路頭學校林立,成為嘉義最精華的地區。早期縣市政府、台糖、林務局、農會、中油的幹部大多出身於嘉農。早期也是因為有農耕,水圳,中油、改良場帶動農村的繁榮。飛機場的軍眷、學校老師都來本庄落買房子。(早期噴射機的空軍軍眷住在白川町(大同國小附近)及嘉義高中一帶,高射炮及維修官兵住在水上吳竹仔腳村和空軍機場附近。)

計畫內容

1.社區資源調查:透過資源調查人才培育課程,使居民紀錄社區人文歷史,豐富社區文化內涵。進行社區實地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蒐集社區珍貴歷史,有系統的編輯,作為未來社區刊物的基礎資料。
2.盪鞦韆民俗技藝傳習與創新:鞦韆架起的高度達12公尺,相當於四層樓高,主架外,還有橫干支架,製作過程從材料的取得皆係昔日原始的搭建方式,不用任何釘子而僅以竹子和藤條架設、綑綁。從材料的取得到鞦韆的製作、高度外型,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製作工法與民俗意涵,將透過本計畫邀集社區幹部及耆老傳習紀錄鞦韆工序的保存機制。
3.社區文化地圖製作:透過社區資源調查成果,編印社區文化地圖,規劃區域性的深度文化之旅,促進社區的文化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