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活泉人文館
  • 單位名稱

    活泉人文館

  • 計畫年度

    106 年度

  • 計畫名稱

    活泉。尋鷗社-嘉義茶、詩文化田野出版計畫

  • 轄區

    嘉義市東區林森里、西區西榮里

  • 負責人員

    陳景居負責人

  • 聯絡電話

    0931998247

  • 聯絡信箱

    ftt@ms2.ttc.edu.tw

單位簡介

活泉人文館原名為活泉企業社,成立於民國103年8月1日,以活泉人文茶坊入駐於檜意森活村至今三年,致力推動嘉義茶文化,營造茶文化及各項藝文活動的人文茶館。
一、設立宗旨
致力推動嘉義茶文化,以茶為主軸串起陶藝、花藝、竹藝、布藝..,期以嘉義茶藝多元樣貌,營造茶文化藝文沙龍的人文茶館,提昇市民茶文化美學涵養與品質。
二、組織概述
負責人、執行秘書、產官學顧問團、志工教師。
三、簡介
自主規劃舉辦茶文化系列講座,亦配合大同技術學院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系、鄰近高中職、縣市政府、茶協會舉辦各類茶文化藝文活動。鄰近社區退休教師及公務員居住本社區非常多,適合發展嘉義茶文化地方知識推廣中心之平台。曾協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104年嘉義陶與茶文青人才培訓計畫之文創品駐店,至今仍保留陶文青作品協助宣傳推廣,另協助文化局接待管樂節媒體外國貴賓認識嘉義茶文化飲茶特色、阿里山高山茶品評風味。

計畫緣起

一、亟需形塑嘉義茶文化為台灣茶文化推廣中心
(一)地理資源優勢,亟需推廣嘉義阿里山茶文化
阿里山豐沛天然資源,被政府定位為「國家級」風景區,嘉義市、嘉義縣積極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六級產業化,嘉義縣負責推動農業生產(一級)X農產加工(二級)的產業發展模式,嘉義市應致力發展行銷、通路品牌(三級)產業發展模式。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位於嘉義市,嘉義市成為引動阿里山林業、茶業、鐵路發展的歷史見證。英國、北京因天候而無法產茶,英國推動全球知名下午茶文化,大江南北茶全匯集於北京。嘉義市是通往阿里山茶區之要口,因聞名國際之阿里山茶品牌,實比其它縣市更有條件塑造茶街、茶文化推廣中心之特色城市。
(二)高密度老齡人口結構,傳統飲茶文化式微
嘉義市人口密集高居全台縣市之首(4,495.22),僅低於台北市直轄市,嘉義縣「老化指數」(161.19)居全台「最老縣市」。不少茶人白天上山製茶生產工作(嘉義縣),晚上回歸嘉義市(戶籍設於嘉義市),忙於茶葉製造生產,疏於茶藝人文美學研習,可從阿管處舉辦第一二期茶旅達人才培訓研習得知,茶人對於茶知識典故求知若渴。年輕世代偏好便利手搖茶飲勝於傳統壺泡法,傳統飲茶文化式微令人堪憂。茶教育推廣應從校園走向社區推廣。
(三)兩岸鬥茶、茶業論壇在嘉義,亟需產官學鏈結
兩岸鬥茶、茶業論壇由阿里山茶業協會、廈門市茶業協、兩岸鬥茶組委員會共同主辦2016年第7屆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透過兩岸及世界各地的茶商領袖,對當前茶產業的生產管理、產品的深加工、經營、銷售、管理、渠道營銷模式等領域,通過論壇活動發表建言共同尋求未來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為茶產業未來的發展探索新的營銷模式。
(四)茶專業系所在嘉義,亟需產官學鏈結
中國有20多所茶學系所,大同技術學院於民國100年首創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士學位學程。因應政府推動「精緻農業、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三大新興產業之實務人才需求,培育茶產業跨學程人才,累積建置茶專業知識平台,吸引不少外縣市愛茶人士進修,茶知識教育亟需產官學鏈結推廣至社區。
二、復興鷗社,提昇二通老街之詩學文化為諸羅在地知識學
「二通」(中正路)街曾是嘉義市區心臟地帶,沿街週邊的老店鋪、老商號仍存在。因道路狹小加上單行道限制停車不易後,商家逐漸遷移,經濟產值逐漸降低。恢復「二通」老街經濟價值活動是許多計畫之軸心,卻鮮少探究二通老街之詩學文化價值。
日治時代,嘉義地區歷來詩風盛延不絕,吟詩創作皆反映體現當代特殊政治民情、人文地景為主。「尋鷗吟社」成立大正八年(1919,民國八年),方輝龍為創社社長。昭和九年(1934)甲戍仲奉,假嘉義市公會堂(今之中正公園所在),開全島詩人大會。「鷗社」負責辦理,各地詩人三百多人,冠蓋雲集。戰後,民國三十八年(1949)在省立嘉義醫院,賴柏舟主編《鷗社藝苑》,兼載前人遺福遺墨,續成4集。月會一次,課題擊缽,並行無間,為詩界大放異彩。1960年代台灣社會普遍崇尚西化,傳統漢文化受到排擠,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取代漢詩,台灣古典詩壇面臨強大挑戰與威脅。鑑於傳統詩學式微之虞,亟需推廣暨廣募新生代從事吟詩創作,提昇國民心靈生活素質,以綿延諸羅詩學文化。

計畫目標

一、第一年探索嘉義茶文化產業之發展脈絡。
二、第二年瞭解嘉義尋鷗吟社,探索嘉義詩文化之發展脈絡。
三、建置在地茶學、詩學之地方知識學,設置在地知識學習網絡專區,推廣在地茶詩文化。
四、第三年整合相關協會志工、學習社群協力推廣茶、詩文化教育,擴大社區文化共享。

社區資源現況

一、單位的資源
(一)活泉人文館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茶文化精神滲透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詩詞、繪畫、書法、宗教、禮俗、婚俗、醫學,積累豐富茶文化精神。茶館作為茶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地,更是愛茶者、文人雅仕文化交流的場所。
活泉人文館創立緣起於創辦人多次接待國外友人到嘉義市,想品評聞名國際嘉義阿里山高山茶時,看到滿街的咖啡屋及連鎖茶飲店,無法尋得代表嘉義在地文化且富文藝氣息的人文茶館,靜下來品評嘉義阿里山高山茶,而深感惋惜。年輕人喜歡便利、廉價的連鎖茶飲,及流行時尚咖啡,影響全台灣茶館隨著消費型態轉移而逐漸式微,卻也激勵創辦人設立活泉人文館,致力推廣嘉義茶文化為宗旨。
活泉人文館原名為活泉企業社,成立於民國103年8月1日,致力推廣嘉義茶文化為職志。因擴大藝文服務項目,於民國106年3月30日更名為活泉人文館。活泉人文館以「活泉人文茶坊」入駐於檜意森活村至今三年,自主舉辦茶文化及各項藝文活動,以茶為主軸串起陶藝、花藝、竹藝、布藝…,開拓創嘉義茶藝多元樣貌,營造茶文化藝文沙龍的人文茶館,提昇市民茶文化美學涵養與品質。人文館位於東區林森里、西區西榮里中間,轄區內的社會資源包括檜意森活村文創園區、阿里山森鐵園區及二通老街商圈等場域,具備豐富的歷史及文化資源。
活泉人文館期待走出「喝茶是老人茶」,期勉嘉義茶文化能走向文青化,提供大同技術學院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士學程學生茶藝門市見習場所,讓茶文化學程學生除了在校學習茶藝、茶席美學、飲料調製皆能實務應用於茶館門市。經常配合縣市政府、茶協會、學校舉辦各項茶文化藝文活動,詳如二、歷年執行情形。
本計畫以茶與詩文化教育融入社區及相關民間教育團體,希望藉凝聚社區、學校與其他民間協會意識,藉由研習、見學、工作坊、茶詩對話之人文茶會,藉由媒體影像或出版品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建構茶與詩學習網絡,助於在地專業人才的培育課程。

二、嘉義茶文化脈絡之優劣分析
(一)臺灣茶產業脈絡
臺灣茶樹源起臺灣野生茶。根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台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目前仍可以在台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但與目前台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並無相關。台灣野生茶主要分佈:南投仁愛眉原山、魚池水社、鹿谷鳳凰山、高雄六龜、嘉義番路、台東鹿野等山區。台灣野生茶特徵屬大葉種 (類似阿薩姆種),海拔800公尺以上。適製紅茶,具特殊氣味。
1855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茶苗,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臺灣茶的種植是由茶苗及茶籽開始的,從1861年英駐臺領事郇合(Robert Swinhoe)曾說道:「當時中國向臺灣輸出之茶類及茶籽、茶苗,為數頗巨。」或可援為引證。1875-1908年張氏兄弟自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茶苗,植於木柵樟湖山,相傳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在先民努力之下,茶葉渡過了淡水河、濁水溪,逐漸向南擴張版圖,從此便在臺灣落地生根。
台灣高山茶,指以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產製的烏龍茶為主,以嘉義縣與南投縣境內海拔1,000-1,400公尺的新興茶區為主。其中又以阿里山茶、杉林溪茶、梨山茶、玉山茶為代表。嘉義縣梅山、竹崎、番路及阿里山鄉等茶區,經多年整合後統以「大阿里山茶區」稱之,所產製之茶葉亦統一名為「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茶區位於北迴歸線附近,是茶樹生長適區,其土壤質地屬壤土,終年水氣足,茶樹樹勢強,種植以青心烏龍及臺茶 12 號為主,產製茶類為半球形部分發酵茶,成茶特質為香氣清爽,滋味醇和回甘性強。審視嘉義茶產業脈絡發展後,進行其優劣分析,簡述如下。

(二)嘉義茶文化資源之優勢分析
1.地方市縣政府、中央政府積極推動嘉義阿里山茶文化
阿里山豐沛天然資源,被政府定位為「國家級」風景區,嘉義市、嘉義縣積極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六級產業化,嘉義縣負責推動農業生產(一級)X農產加工(二級)的產業發展模式,嘉義市應致力發展行銷、通路品牌(三級)產業發展模式。
交通部阿里山風景管理處積極協助輔導阿里山茶農進行茶旅達人培訓活動計畫,期能提昇阿里山茶旅觀光為台灣優質國際觀光景點。
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位於嘉義市,嘉義市成為引動阿里山林業、茶業、鐵路發展的歷史見證。英國、北京因天候而無法產茶,英國推動全球知名下午茶文化,大江南北茶全匯集於北京。嘉義市是通往阿里山茶區之要口,因聞名國際之阿里山茶品牌,實比其它縣市更有條件塑造台灣茶城。

2.嘉義茶相關協會積極推動兩岸茶文化產業論壇
嘉義縣製茶工會、阿里山茶業協會、阿里山茶葉生產合作社已舉辦7年兩岸鬥茶、茶業論壇共同主辦2016年第7屆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透過兩岸及世界各地的茶商領袖,對當前茶產業的生產管理、產品的深加工、經營、銷售、管理、渠道營銷模式等領域,通過論壇活動發表建言共同尋求未來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為茶產業未來的發展探索新的營銷模式。

3.全台茶專業系所在嘉義市,透過產官學委訓計畫推廣茶文化
中國有20多所茶學系所,反觀台灣正規茶教育大學學制,正式啟動於大同技術學院於民國100年首創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士學位學程。因應政府推動「精緻農業、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三大新興產業之實務人才需求,培育茶產業跨學程人才,累積建置茶專業知識平台,吸引不少外縣市愛茶人士來嘉義為期半年兩岸茶學院交換生進修。除了正規茶教育大學學制外亦積極與政府及茶產業共同協辦推廣系列茶文化活動如下:
(http://bmd.ttc.edu.tw/files/15-1021-22358,c1557-1.php)

4. 嘉義市如何建立嘉義茶文化特色
(1) 嘉義市應致力發展行銷、通路品牌(三級)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嘉義茶門市行銷,仍是以茶農傳統經營模式為主,應投入商店品牌輔導計畫,輔導建置優質茶門市。
(2) 茶城、茶街規劃
既要發展茶行銷、通路品牌,需要政府邀集產官學規劃主導茶城、茶街規劃產業商店街聚落,型塑嘉義茶城風貌。
(3) 茶教育之社區推廣
嘉義市人口密集高居全台縣市之首(4,495.22),僅低於台北市直轄市,嘉義縣「老化指數」(161.19)居全台「最老縣市」。不少茶農白天上山製茶生產工作(嘉義縣),晚上回歸嘉義市(戶籍設於嘉義市),忙於茶葉製造生產,疏於茶藝人文美學研習,茶農對於茶知識典故求知若渴。非茶農背景之愛茶人亦缺乏習茶之軟硬體優質空間教學,茶教育推廣值得市府重視,需要長期茶教育、茶藝文推廣經費投入。
(4) 向下扎根茶教育
目前協志工商、興華中學、嘉華中學、興嘉國小都以茶文化為優質化融入觀光,年輕世代偏好便利手搖茶飲勝於傳統壺泡法,傳統飲茶文化式微令人堪憂。市府教育處若能透過鼓勵茶教育向下紮根教學導向,勢必帶動嘉義茶文化發展。

三、檜意森活村林業文化資源
阿里山為國際觀光旅遊景點,日治時期與太平山、八仙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因應阿里山林場檜木資源而闢建阿里山森林鐵路,起點就在嘉義市北門。近百年歷史的林業資產,「檜町」見證嘉義市林業發展興衰,整修「檜町」完成延續傳承森林文化,活化更新珍貴林業文化資產讓嘉義市脫胎換骨,嶄新城市形象帶動地方整體發展,成為北回歸線上的新亮點。

四、二通老街西區西榮里之社區文化資源
嘉義市區心臟地帶黃金地段的「二通」(中正路)沿街週邊的老店鋪、商號仍存在老旅社、南北乾貨、食品化工、化妝品美容、珠寶服飾、針車行、鞋業鐘錶、嫁娶用品、神像雕刻、刺繡、布莊、藥材枇發、竹藤用品及傳統小吃等樣樣俱全的生活城市菁華所在。因道路狹小加上單行道限制停車不易後,商家逐漸遷移,經濟產值逐漸降低。
西榮里乃由功科、康莊、義昌、自治、以及學圃等里合併而成,本里位於火車站和中央噴水池間,其中山、中正、民生北路為繁榮商店街,為使行政區域調整後,能更擴大其商機,展現無限榮景,故命名為西榮里。里內萬善公廟奉祀地基主,為里民們信仰中心。細姨仔巷,指民生北路往東南接府路巷的一條短巷,日治時代阿里山的木材業造就許多木材富商,許多富商在本巷金屋藏嬌,本巷因此被稱為「細姨仔巷」。
恢復「二通」老街、造街之經濟價值活動是許多計畫之軸心,卻鮮少探究二通老街之詩學文化價值。
日治時代,嘉義地區歷來詩風盛延不絕,吟詩創作皆反映體現當代特殊政治民情、人文地景為主。「尋鷗吟社」成立大正八年(1919,民國八年),方輝龍為社長,開全島詩人大會。「鷗社」負責辦理,各地詩人三百多人,冠蓋雲集。大正八年(1919,民國八年),方輝龍、王甘棠、蔡酉(炳輝)、黃助(南勳)等人,始以無名之結合,從事吟詠;尋鷗吟社成立,自樹一幟,有社員15名,選方輝龍為社長,幾乎每日吟詩。大正十二年(1923,民國十二年)仲秋,五週年紀念時改稱「鷗社」。遍邀舊嘉義廳轄內一市、六郡(嘉義郡、北港郡、東石郡、新營郡、虎尾郡、斗六郡)等10詩社,社友百餘人於三山國王廟,宏開擊缽,組織「嘉社」,得全體贊成。厥後陳潮渠(雲谿)主持社務,力為鼓吹;得林玉書、陳文石(輝山)協助、社運日隆,社 員增至42名;發刊鷗社擊缽錄、鷗盟月刊等,在嘉義市與羅山、玉峰兩吟社,成為三足鼎立。昭和十二年(1937,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起,戰 禍滔天,社員星散、缽聲沉寂。
「嘉社」於大正十二年(1923),蘇孝德、賴雨若、林玉書等,循「鷗社」創立五週年紀念聯吟大會決議,東邀嘉義市「羅山吟社」(社友21名)、「玉峰吟社」(社友11名)、「鷗社」(社友29名)、朴子街「樸雅吟社」(社友13 名)、鹽水街「月津吟社」(社友14名)、西螺街「菼社」(社友26名)、523《第二篇-社會教育、文化事業與體育發展史 》北港街「汾津吟社」(社友13名)、新巷庄「鷇音吟社」(社友11名)、新營二庄「新柳吟社」(社友7名)、布袋庄「鶯社」(社友14名),計共 10詩社、社友159名,設為「嘉社」。同年十月十七日,開首回聯吟大會於 三山國王廟。不置社長,舉專務1人,常務3人;理事、評議員、顧問等各若干名。社課每年春秋兩回,大會每年兩次於嘉義市或各詩社所在地召開。
大正十四年(1925),「玉峰吟社」,鼓吹斯道,寄贈詩幟,上書「騷壇盟主」,授與於每回大會擊缽吟成績最優詩社。奪標規定,三元及第格,一箭雙鵰格,雙眼花翎格,五子登科格,各社員、漸漬磨礪,大振士氣。昭和九 年(1934)甲戍仲奉,假嘉義市公會堂(今之中正公園所在),開全島詩人大會。「鷗社」負責辦理,各地詩人三百多人,冠蓋雲集。詩題,諸羅春色,朋簪雅會,嗣響斐亭,海外風騷,和聲鳴盛,猗歟休哉。翌日,登阿里 山覽勝。昭和十二年(1937,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起,烽火連天,遂 風流雲散。
戰後,「鷗社」於昭和十二年(1937)中日戰爭之後,社員星散、缽聲沉寂。眾人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在省立嘉義醫院(今嘉義市文化路與民權路口)內孔廟碑故址重整旗鼓,力圖復興;得賴柏舟、蔡水震等人勞神協力,廣募新生代,以分班教導,作為後繼。賴柏舟主編《鷗社藝苑》,兼載前人遺福遺墨,續成4集。蔡明憲主持小集,並聘賴惠川、李德和、黃文陶諸氏為顧問。同時旅北社員、林玉山(英貴)、簡竹村(景淵)、黃鷗波(寬和)、盧雲生(龍江)、黃啟棠(幼惠)、袁史修(金茂)、陳崑山(劍魂)14人設「鷗社」臺北分社。本社並舉何木火為總幹事,蘇茂杞(鴻 飛)、李詩全(瑞春)等為幹事;聘賴子清為顧問,月會一次,課題擊缽,並行無間,為詩界大放異彩。戰後,本縣將縣下各詩社,組織「嘉義縣聯吟會」,於民國四十年 (1951)春季正式召開第一屆聯吟大會。參加詩社則有「鷗社」55名、「淡 交吟社」9名、「麗澤吟社」27名、「鶯社」15名、「樸雅吟社」15名、「竹音吟社」12名、「岱江吟社」20名、「笑園吟社」11名、「石社」22 名、「鯤水吟社」名、「鳴鳳詩社」11名、「鳳鳴詩社」21名、「玉岑詩 社」37名,計共13詩社,271名。舉方輝龍為總幹事。年開聯吟大會兩次。自第一屆至第三屆聯吟,均由嘉義縣國民黨部辦理。四十一年(1952)夏季,「玉峰吟社」退出,同年十月五日,開第四屆聯吟大會,由「鷗社」承辦。四十五年(1956)三月,改委員制,推張李德和女史為主任委員。民國四十五年(1956)六月十三日丙申詩人節,嘉義縣聯吟會舉辦全國詩人大會於嘉義市中山堂(今中正公園)。全國詩人三百多人共襄盛舉,由李德和女史主持;時監察院長于右任以名譽會長蒞臨大會,可稱戰後在本縣首次之盛會。
方輝龍先生(1898年3月2日-1987年7月1日)為尋鷗吟社之創社社長及弘仁診所創辦人(忠義街101號),曾於1964年擔任嘉義市市長一職。弘仁診所曾歷經方輝龍先生五十年執業,其子方士祁醫師繼承弘仁診所亦執業五十年,現年八十歲仍繼續執業中,弘仁診所堪稱嘉義市難得百年老診所之一。1960年代台灣社會普遍崇尚西化,傳統漢文化受到排擠,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取代漢詩,台灣古典詩壇面臨強大挑戰與威脅。鑑於傳統詩學式微之虞,亟需推廣復興詩學創作,提昇國民心靈生活素質,以綿延諸羅詩學文化。百年老診所願意協助復興鷗社,提昇二通老街之詩學文化價值。鑑於傳統詩學式微之虞,亟需推廣暨廣募新生代從事吟詩創作,提昇國民心靈生活素質,以綿延諸羅詩學文化。

計畫內容

一、地方知識人才培育計畫
推動「嘉義學」知識學普及與深化,需要進行培訓地方知識人才。本計畫期望招募社區居民、校園師生、志工團籌組社區知識學團隊,參與地方知識人才、社區文史培訓工作坊,進行4小時培訓。知識學工作坊團隊進行串聯社區文化資產,希冀以社區訪談與文史調查技巧,地方知識編修及建製、教案、研討交流、等方式。
第一年編制5個成員,完整記錄採訪以利彙整成社區紀錄片,促使文史資源的整合更完善。第二年仍需定期培訓知識學種子教師持續編修地方知識學,進行資訊化之歸納保存維護。第三年擴大招募地方知識學種子教師,定期培訓種子教師及追蹤教學成效。

二、社區資源盤點調查
第一年探索嘉義茶文化產業之發展脈絡,籌組團隊,辦理社區課程研習,凝聚參與社造學員專業能力,培養夥伴關係的情懷,進行蒐集茶門市資訊。透過訪談之口述進行田野調查,蒐集與茶文化相關之茶門市特殊人、物、地、產、景等資源調查,整理茶文化老物件與老照片之相關聯結與史實,認識嘉義茶文化歷史背景與人物之內涵。 建置規劃編撰嘉義茶文化專冊。
第二年建置二通西榮里社區知識學為主,增修東區林森里社區內容為輔。探索二通老街之巷弄文化,深入探究尋鷗吟社地方茶、詩典故,以人、物、地、產、景分類整理鷗社藝苑詩集。
第三年整合前兩年出版品刊物或記錄片,規畫知識學之系統化之宣傳教案。

三、茶禮詩學知識推廣見習
本計畫以諸羅茶與詩文化為主軸,跨越東區林森里與西區二通西榮里,規劃二年連貫性計畫:
第一年以建置探索嘉義茶文化產業之發展脈絡,建置嘉義茶文化知識學為主,吸引社區青年學子參與研習茶藝、茶席美學、茶席設計,規劃知識推廣見學交流茶會3次,讓實際參與研習的學員居民能自主舉辦茶會,強化學員學習之成就感,透過見學茶會提昇廟宇之祭茶禮文化。
第二年建置二通西榮里社區知識學為主,增修東區林森里社區內容為輔。發掘現存茶禮俗,或在地之茶、詩典故。以人、物、地、產、景分類整理鷗社藝苑詩集,讓社區居民、家長志工團欣賞鷗社藝苑詩詞與創作。
第三年定期培訓知識學種子教師,系統性規劃知識學種子教師在各社區/校園推廣方案,將鷗社藝苑詩描述嘉義地方文史擴散推廣到各國中小學,追蹤教學推廣成效。

四、社區文史專刊出版計畫
第一年以建置嘉義茶文化知識學為主。訪查、探究嘉義茶文化之人、物、地、產、景等資源調查,編輯團隊規劃編撰嘉義茶文化專冊。

五、社區學習網絡
訊息與知識多元而分散的今天,有效建構個人學習網絡是必要的,社區學習網絡需要成為個人重要學習網絡之一。將每次活動內容、影像編輯為社區活動刊、至於社區電子報、網路社群。居民隨著社區共同成長,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地方知識種子培訓,凝聚共識,培養夥伴關係的情懷,在地知識學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六、吟詩茶會成果展示計畫
第一年規劃舉辦兩場次成果發表茶會,編撰嘉義茶文化專 
冊成為吟詩茶會之重要素材,展出專書內容,展覽參與活動記錄,學員實際參與茶會規劃,並分享學習心得與推廣茶詩知識。
第二年規劃舉辦兩場次成果發表茶會,編撰將尋鷗吟社之鷗社藝苑以人、物、地、產、景分類整理,探究所處嘉義地方文史場域背景,追溯諸羅之人文、地理、歷史等源流。「老詩新創」之出版品成為吟詩茶會之重要素材,展出專書內容,展覽參與活動記錄,學員實際參與茶會規劃,並分享學習鷗社藝苑心得與推廣茶詩知識學。
第三年擴大系統性規劃規畫知識學之宣傳教案,期能茶詩文青創作、詩謎創作競賽,提昇學子深化在地茶詩知識學之知能。

執行成果


一、 網際網路行銷
(一)社區網頁即時刊登每個月執行事項,盡速將會議記錄與決議事項,讓社區民眾能實際瞭解此活動執行進度及狀況。
(二)社區網頁登錄每次社區活動影像與照片紀錄傳遞活動與訊息。
(三)規劃發展社區粉絲專頁,將地方景觀結合產業組成參訪活動。
(四)社區電子報將固定篇幅報導執行進度。
(五)與各地茶協會連結社區網頁。
 
二、文宣出版及平面媒體宣傳
(一)人口老化是社區網頁推廣的一大困境。年長者低度使用資訊網路設備,出版大字社區報文宣是必要的。
(二)每月在林森里辦公處公佈欄刊登執行進度。
(三)每月發行社區報及出版田野資料實體刊物。
(四)每月主動提供相關活動訊息給地方新聞媒體。
 
三、成果期待
(一) 影像文字出版品
透過田野調查活動及民眾參與此活動記錄於社區報跟影像,透過出版實體刊物、展示圖像影像,可以凝聚社區民眾對在地文化之認同感,傳承延續在地知識學。
(二) 營造學習型社區
結合嘉義市家長協會志工種子教師活躍於各國民小學、國中、高中,透過志工種子教師運用以上出版品,作為教學活題材推廣到各校園,引導學生瞭解社區茶詩文化背景,進而帶動社區持續學習發展,提昇社區文化能見度及持續性發展。
(三) 創意回饋
每月主動提供相關活動訊息給地方新聞媒體,如新浪、PCHome、中廣、勁報、奇摩電子媒體,透過地方新聞媒體播放活動訊息,宣傳社區地方茶詩知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