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吳僑生先生
  • 單位名稱

    吳僑生先生

  • 計畫年度

    108 年度

  • 計畫名稱

    日本在台灣的記憶與回憶─台灣籍日本人的故事

  • 轄區

    嘉義市東區圳頭里

  • 負責人員

    吳僑生

  • 聯絡電話

    0929282102

單位簡介

一、計畫緣起
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Hirohito,1901~1988),在廣島和長崎接連遭到美國投擲毀滅性原子彈轟炸,生靈塗炭的慘狀令人震驚至極,於1945年8月15日發出停戰詔書,宣佈接受「波茨坦宣言」(Potsdam Proclamation),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持續近6年的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波茨坦宣言」共有13條,包括重申1943年12月3日達成的「開羅會議宣言」(Cairo Communiqué)必須實施。台灣及澎湖群島,依據「波茨坦宣言」與「開羅會議宣言」,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歸還中國,當時的中國,是指以中國大陸四川重慶為戰時首都的中華民國政府。
 
日本侵略中國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於1945年9月9日在南京向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中國戰區投降書,投降範圍包括台灣、澎湖和北緯16度以北地區,共有15個投降區同時投降。日本殖民台灣末代總督兼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原名公會堂)向中華民國政府福建省主席兼台灣省首任行政長官陳儀正式投降。台灣島上成千上萬人的命運,就此天翻地覆的改變,在大時代洪流下,上演無數悲歡離合的血淚故事。
 
依照國際通行的屬地主義,只要在擁有國家主權領土內出生的孩子,即無條件自動獲得該國國籍,即使有條件限制,父母一方為該國公民,在該國領土出生的孩子也賦予公民身分。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50年,一代又一代在台灣島原鄉出生的台灣之子,不論是台灣人或日本人,理論上和實務上,都是擁有日本國籍的日本人,即使有條件的限制,擁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也不在少數,隨著歲月的流逝,已很難有精準的統計數字。
 
台灣當時人口約660萬人,其中約60萬人是血統純正的日本人,包括官吏、軍警和移民台灣的日本人,由安藤利吉負責安排撤離台灣,財產全部留下,每人只能攜帶1千圓日幣和隨身攜帶的簡單細軟家當,其餘9/10的日本籍台灣人,全部就地回歸為中華民國籍的中國人,全面切斷與日本的連結。不論是台灣人或日本人,都立即面臨從國家、文化到個人身分認同的強烈衝擊,無數的悲劇開始蔓延。
 
被強制撤離台灣原鄉的血統純正日本人,多達14萬人堅持自己是台灣人,拒絕撤離返回日本,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與美國商議後,同意留用不超過2萬8千名日僑,協助飽受戰火摧殘的台灣復原,其餘日僑及其眷屬,不論願意或不願意,仍依既定計畫強制遣返日本,徹底斬斷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為數十年後掀起的「灣生回家」熱潮埋下伏筆。所謂「灣生」,是指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
 
相對於在台灣的日本人,面對劇變的命運多少還有選擇的機會,日本殖民統治下約600萬台灣人,除極少數協助日本穩定殖民統治基礎的台灣精英階級,在戰後獲准歸化移民日本外,絕大多數台灣籍日本人,都身不由己的從日本人轉化身分認同為中國人,劇烈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衝擊,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平息、淡忘、消失,至今依然餘波盪漾。最典型的例子,是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12年的李登輝,卸任後自稱是日本人,人生的最後心願是希望回到母國日本落葉歸根,終究因為政治效應過於強烈,留下永難實現的遺憾。
 
和李登輝有著相同心路歷程的台灣人不在少數,但心境和立場未必相同,對親身經歷的大時代變局,以及個人命運的轉折,自亦有不同的感受。本計畫試圖從庶民的角度,探討台灣籍日本人的內心世界,從不同的觀點,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建構多元的拚圖,應該有助於以更宏觀的視野認識台灣。
 
日本結束殖民統治台灣已經74年,歲月不饒人,台灣籍日本人正加速凋零,塵封的記憶與回憶隨風飄逝益加難以回復。本計畫非常幸運,尋得3名高齡85歲身心都極為健康,且耳聰目明的台灣籍日本人,同意接受訪談留下記錄,現身說法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點點滴滴記憶與回憶,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或許多少有些意義和價值。

二、計畫目標
本計畫以嚴謹的實是求是追求真真實的態度,採取口述歷史方式,訪談3名日本籍台灣人,以親身經歷述說原汁原味的心路歷程,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留下不同視野和觀點的永恆記憶與回憶。
本計劃可視為一個起步,以3名受訪者為引子,徵求更多相同或不同的故事後,匯集成書或拍攝成紀錄影片,讓後代子孫得以與祖先的靈魂對話,使彼此的心靈都能了無遺憾的安寧平靜。
本計畫執行時間確實有點晚,但只要開始,永遠不會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