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西區西平社區發展協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西區西平社區發展協會

  • 計畫年度

    101 年度

  • 計畫名稱

    西平藝文‧番仔溝藝術創意營造計畫

  • 轄區

    嘉義市西區西平社區發展協會

  • 負責人員

    盧黃秀英

單位簡介

1、西平里歷史沿革:本里早期以中央排水溝為「番仔溝」,居民習慣稱呼為「番仔溝」。名稱由來,據傳說在鄭成功未佔領台灣前,嘉義是番人(高山同胞)聚處,無防止外敵,他們在里內挖築一修水溝(約在現今龍安宮邊),後被漢人填土整平而得名。日據時代屬於玉川町派出所(今跟之八掌派出所)管轄,行政名稱為玉川町第五保。其區域範圍包括今之西平、車店、垂楊、培元等四里。地籍登記沿用「車店段」。光復後編整行政區域時,名西平里(按編者先父莊武,曾任光復前保正及第一屆里長、連任六屆半,因公積勞成疾,任期中逝世)。本里面積之大,包含今之新西里、且在未劃分里前,戶數之多,佔本市之首,遠超過嘉義縣大埔鄉,因此很多人開玩笑說,西平里里長(莊景林)可稱為大埔鄉鄉長。 

2、西平社區介紹:西平社區隸屬嘉義市西區區公所管轄,行政區域屬西平里,位於嘉雄陸橋南側,東以縱貫鐵路為界,西以四維路為界,和福全里、磚磘里、劉厝里、新西里為鄰,境內稱為【番仔溝】,以荷蘭人(在地人稱紅毛番)開溝建渠以利灌溉之用,該溝源自諸羅城邊境流經今老吸街、平等街一帶,貫穿縱貫鐵路再流經今信義路55巷、83巷一帶,穿過信義路流經本境龍安宮廟旁,穿過博愛路流經博愛路二段448巷內,注入中央大排,現只存溝渠為博愛路二段448巷內之排水溝,其於皆遭覆蓋,現今以【番仔溝】命名僅存信義路上橫誇中央大排之【番仔溝橋】及嘉雄陸橋旁之【番仔溝公園】。本庄大部分之居民多為閩南人以台語為母語,姓氏以陳、王、林、蔡、盧為主,陳姓現居於信義路55巷、83巷一帶,王、林、蔡姓現居於信義路龍安宮廟旁一帶,盧姓現居於信義路龍安宮廟後大同路一帶,其餘皆為新搬來之居民,本協會以西平里為行政區域,故以西平社區發展協會命名。西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96年4月29日,以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為宗旨。主要經費來源由企劃組研擬計畫,向理、監事聯席會議提出活動工作計畫,向上級機關申請補助,並向各界募捐,少部份為會員入會費及年費,理事會對各種活動之舉辦,責成總幹事分配工作各讓各組負責推動,亦讓社區居民及會員透過活動,建立社區特色及認同,目前會員數276人。本協會於民國100年度首次參加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所舉辦的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初階與進階課程,推派本協會邱美玲理事與盧香君理事全程參與培訓課程。並將所學習之相關知識與社區營造觀念方法,推動社區以文化藝術的議題,以社區營造的方法,凝聚社區共同意識,並共同進行社區願景的發展工作,除加強社區人文歷史資源調查工作外,並透過傳統音樂班研習與社區空間創意營造等議題,帶動社區居民參與文化藝術推廣學習的機會。

計畫緣起

1、社區資源調查:進行西平社區文化資源調查,挖掘地方人文歷史。強調社區專業人力養成基礎,並將資源調查成果轉化為可加值應用的教材資料。發展與建置【番仔溝公園】內社區文史館,成果典藏的社區學習場域。
2、社區文化深耕:配合政府推行傳統藝術文化及民俗技藝活動,使日漸式微之傳統民俗技藝從新活躍起來進而得以傳承綿延不絕,傳統戲曲北管音樂為廟會最普遍的慶典藝術,舉凡社區內廟會祭典中都有其鼓動現場氣氛的演出,「八音聲震天、人氣更喧騰」,是社區頗具特色及歷史之民俗技藝,隨著時光變遷,年代久遠的慶典藝術幾已消失殆盡,器具亦付之闕如,日漸沒落式微之勢日甚一日,地方人士無不亟思予重整傳承,因此,將以本社區信仰中心「龍安宮」為核心場域,發展及復興傳統戲曲文館與傳統藝陣武館等節慶文化,併以爭取相關經費充實社區傳統音樂班演出設備。
3、空間創意營造:營造嘉義市最大夜市(嘉樂福夜市)必經之路(信義路83巷),創造美麗具特色之社區景觀,喚起社區居民了解藝術創作,鼓勵社區居民以藝術創作精神,一起動手激發共同參與感,展現社區藝術成果,以促進居民對文化藝術之提昇,共同參與社區文藝風華再現,邁向安和樂利與繁榮之社會。

計畫目標

1、運用地方資源,貫徹社區營造精神,鼓勵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鄉土民俗傳統技藝,提升音樂生活品質,以及喚起民眾透過音樂消除彼此之間文化的隔離與漠視,以永續經營社區對,並期促進社區民俗藝術風華再造。
2、營造嘉義市最大夜市(嘉樂福夜市)必經之路(信義路83巷),創造美麗具特色之社區景觀,發展社區的藝術文化活動,促進居民對文化藝術之提昇。

社區資源現況

 1、文化及其他資源特色
(1)文化資源特色:龍安宮:位西平里東端,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創立於約清乾隆3年(西元1740年),原址在現今嘉雄陸橋下中段,當時廟向係坐西向東字。本里信仰中心龍安宮主神 玄天上帝,係於約清乾隆55年(西元1791年),有一名織粽衣為業,居大陸之先民王大松君,渡海來台獻技賣藝,為求平安遂奉請三尊【玄天上帝】神尊,放置桃竹籃擔內,庇佑平靖,來台順遂。一日途經本庄土地公廟邊之榕樹下歇腳休息,欲離開之時,卻挑不起恭奉三尊【玄天上帝】之竹籃,同時王君突感茫然,經擲笞請示【玄天上帝】,【玄天上帝】降示意駐駕本庄,王君將上情轉告庄眾,經庄眾決議許可,遂將三尊【玄天上帝】恭請入土地公廟內合祀,並聘王君為廟祝,其後香火鼎盛,庇佑萬民。龍安宮早期籌組「嘉義義和樂」,目前已不復見,將透過文史調查及推廣傳統戲曲,豐富社區深耕文化的可能。
(2)其他資源特色:早期居民以務農為主,轉型為公、教、商、工、多元化,位於博愛路的家樂福超市為市民購物要地。社區內有嘉義縣農會、竹園派出所、中國石油公司信義站、嘉義市再耕園、「帶偶回家」工作室等。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西平社區除鄰境東北邊有行政院文建會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外,社區內更有一產業創新重要單位,即經濟部「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經濟部設立「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之目標與願景是以健康與保建為導向,整合產學研各界研發能量,帶動在地產業升級,並支援雲嘉南現有工業區及中南部科學中心發展,結合南台灣其他相關研發中心與地區學術研究單位,以建構台灣產業創新走廊。未來將提升社區相關科技人才居住社區中,提供社區競爭力,協會下階段將積極拜訪尋求各方協力合作的可能。

2、社區發展願景
過去農業社會時代,廟宇對地方文化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民間戲曲的演出,其動機及場合皆顯現出濃厚的宗教氣息,廟宇與社區族群之凝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前廟宇神誕或建醮慶典演出,除了有娛神心意之外還代表感情的交流,但如今廟會等活動已逐漸變質,漸漸變成表面形式,失去了原有的娛樂及社會交誼等生活化的功能,這樣「形式化」的結果,便是表演藝術的「廉價化」,加上部分單位主導的文化祭,常以夜市文化來呈現,從傳統的布袋戲團,演變到電影版,甚至出現非本地性質的表演,如今有機會重新籌組【龍安宮義和樂】發展傳統戲曲文館與傳統藝陣武館等節慶文化,讓民眾以前只參加而未參與,變成共同參與,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使社區成為居民想要營造發展的社區。 

計畫內容

1.社區資源調查-用史話豐富西平人文歷史
2.社區文化深耕:傳統音樂北管八音班
3.社區空間創意營造:藝術環境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