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井色文化協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井色文化協會

  • 計畫年度

    99 年度

  • 計畫名稱

    「井」色年華

  • 轄區

    嘉義市井色文化協會

  • 負責人員

    邵祈誠

  • 聯絡電話

    0937-654477

單位簡介

嘉義市井色文化協會成員以大溪厝青壯輩為主幹,本著愛鄉愛土的情懷,深深感受到社區文化的凋落,青年學子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的陌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成員們認同:社區生活的品質必須從人做起,讓孩子能認識大溪厝過往點滴,產生與這塊土地的感情,進而凝聚共識,以行動疼惜所居住的環境。

計畫目標

一、「『井』色年華」社區說明會

  1. 向社區居民報告本案,並號召參與支持
二、大溪厝創意北管深耕計畫
  1. 成立每週五、六「創意北管之夜」學習班。
  2. 籌辦以陶笛取代嗩吶之創意北管樂團社區演奏會,並至其他陶笛演奏隊伍所屬轄區交流表演。
三、大溪厝風情錄
  1. 組織田野調查團隊。
  2. 訪查社區主要景點掌故之耆老,進行采錄,並推介成為導覽解說人才。
  3. 訪查社區風味餐,並聘請相關廚師進行教學演示,並配合年度活動供給餐點。
四、尋井樂陶陶
  1. 以趣味方式辦理社區八口井之找尋,與導覽社區其他主要景點活動,並以井為創作發想,用軟陶土DIY。
五、年度成果展
  1. 年度成果展:含陶笛與歌謠演出及社區風味餐品嘗會。

社區資源現況

大溪厝在嘉義市西郊,幾乎是嘉義市僅剩仍保有台灣西部三、四百年來集村型農村聚落與田園景觀的社區,過往農業曾經多次是台灣的榮耀。
社區黃氏家族先人留下光緒21年的分產地契,顯示聚落有可能更早於顏思齊和荷據之前的悠久歷史。這裡擁有八口未被填埋的古井,四座公祠,多棟福杉和檜木古厝,更有傳統北管、舞獅等等文化資產。
大溪厝和台灣多數鄉村社區一樣,聚落日漸稀微凋閉,但較輕微。只是世代疏離隨社會與教育體制日益嚴重。雖暨是親戚也是鄰居,青壯輩世代已多彼此不相識,青少年與孩童更是因多家長個別汽機車接送出入學校與補習、安親班,多數對社區更是疏離陌生。
大溪厝原是市政府規畫第一個土地重劃的聚落,當年的拒絕保留了嘉南平原傳統農村的樣貌,也造成新舊建築的交互間錯,現今也是居民爭論土地重劃是否能帶動社區繁榮的重要話題。
然大溪厝現有社區環境實在極適合居住,雖市區近郊、住宅密集、人丁不少,卻無車水馬龍的喧鬧。社區密佈院埕,更是隨時可進行聊天、散步、跑跳、運動、聚餐、蒔花弄草、農產生產加工等各式活動的好地方。
道路拓寬與填土販厝,讓傳統聚落風貌日漸消失;地下水與庄民暱稱肥水的嘉義市家庭廢水是大溪厝田園主要灌溉用水,但下埤里鳥岫汙水廠已開始興建,形成未來大溪厝及嘉義市西郊所有農業用水截斷的重大問題;社區圳溝承接市區及本庄家庭汙水情形更是日益嚴重,入庄臭水撲鼻而來;經濟部水利署預定啟動施作大規模邊坡生態化和自行車步道公園的《嘉義地區麻魚寮排水環境營造計畫》新建設;…。這些等等演變都有賴大溪厝人的智慧與團結。

計畫內容

這兩年多來,大溪厝在外來文化教師之志工團隊義務協助下,社區資源初步呈現,且已陸續出版兩本社區全面概述專書,此已發現的社區資源內容,我們認為有必要辦理:「發現社區景點」、「采錄分享與耆老的對話-故事分享」、「大溪厝風水故事-風生水起好運到與家宅風水」等系列活動,以推廣為居民所發現,並進而舉辦大人與孩童之「社區導覽人員培訓」暨有動手與實地操作之「尋井樂陶陶」活動課程,讓社區居民及有興趣的熱心民眾能解說導覽,並設置「網站」,以成為大眾共有、共享之資源,並期望未來能有機會校正、修訂、增添,且繼續深入發掘出各項專題資源,讓未來社區營造有更深厚的基礎。
預定借重社區陶笛教師人才范欽章,辦理較簡單易學的週五「陶笛之夜」學習班,成為北管之嗩吶手的儲備人才,以期傳承延續,並為未來發揚光大。
在大溪厝已發現的唸謠中,已有一首和嘉義著名的「一隻鳥仔哮啾啾」民謠內容頗相似。如同詩經、唐詩三百首是可以朗誦,也可譜曲傳唱。除大溪厝已有唸謠外,在一個有音樂素養的社區辦理「認識樂理」與「譜曲練習」之「地方歌謠創作」教學,未來應可發展出豐沛的社區歌謠,以豐富本社區的藝文資產。
這些種種,我們先將於社區辦理說明會,事先預告,並讓居民也有機會踴躍參加,待本案之系列活動完成時,再於社區及文化中心辦理成果發表會,以畫下暫時的句點,成為社區美好未來的重要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