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盧厝社區發展協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盧厝社區發展協會

  • 計畫年度

    99 年度

  • 計畫名稱

    盧厝古亭畚創新守護計畫

  • 轄區

    盧厝里

  • 負責人員

    呂純足

  • 聯絡電話

    0931-066878

  • 聯絡信箱

    chyn7303@pchome.com.tw

單位簡介

盧厝社區於91年因向文建會申請社區總體營造之營造點,91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盧厝社區發展協會,經過兩年社區的營造而讓社區居民慢慢的動起來。
盧厝社區屬於盧厝里,是嘉義市最東郊,瀕臨蘭潭、仁義潭兩水庫,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里內共有10鄰,因應嘉義市整府里鄰調整原11~13鄰劃分為文雅里與盧厝里分開,另外加入原圳頭里1~2鄰為盧厝里二鄰,除了9,10二鄰有些新社區外其餘大都為原住民,居民從事農業的為多。
老社區的幅員遼闊,包含「二坵」、「南埤仔」、「旺萊山」、「國軍無線台」、「坵山仔腳」、「羗母寮」、「盧厝庄」等。「二坵」位於盧厝1鄰,被南二高分成兩邊,有全國最高並且戴眼鏡之「濟公」神像。「南埤仔」有全市最高、土地最廣之先天玉虛宮,「旺萊山」的居民是來自苗栗、新竹的客家人,日據時代因咖啡農場招工而定居,目前以種植果樹為主。「國軍無線台」位於盧厝里4鄰,是國民政府遷台時的無線電台地點,目前居住一些退休的老榮民。「坵山仔腳」、「羗母寮」是世居於此的沈姓家族,居民大部分種植水稻、雜糧、甘蔗,目前均改種果樹,「羗母寮」內有沈氏公厝外,另有14座古亭畚、古井、百年龍眼樹、芒果樹,還有三級古蹟「王太夫人墓」,是一個全嘉義市最特別的社區。  

計畫緣起

98 年嘉義市社區大學執行「98 盧厝老樹調查守護計畫」行動,經呂純足里長帶領走入一處又一處古意盎然的樹林,在上游盧厝羌母寮踏查時,除了發現許多歷史悠久的果樹外,也發現許多社區之寶〜「古亭畚」。

目前多個古亭畚的損壞情形相當嚴重,雖然呂里長自豪著盧厝社區是嘉義市佔地最廣的生態社區,但也憂心地表示,無論是人為的破壞或是自然災害的損壞,都快速導致這些珍貴的社區古物資產正逐漸風化消失中。

根據在地居民表示,早期的農業社會時代,古亭畚而是台灣農戶們為了儲存多餘的稻米、花生等糧作物而發展成的儲倉,由於現在農民種稻都賣給農會和輾米廠,古亭畚的身影便逐漸從農村中消失,現在的年輕人多數都沒看過古亭畚,但是對以前的農民來說,古亭畚可是早期農業社會不可或缺的糧倉。

據調查目前盧厝境內保存約10 個完整的古亭畚,皆有40~50 年歷史,由於多數村民都很念舊,雖然這些古亭畚們已經功成身退,卻也捨不得拆掉它,也讓我們有機會得以親近了解先民的生活點滴。

盧厝社區於91 底正式成立盧厝社區發展協會後,因為組織人力不足,協會運作呈現停頓,直到97 年協助嘉義社大團隊執行諸羅野溪溯源調查計畫,接著98 年嘉義社大以盧厝老樹調查社區守護計畫,用半年時間輔導陪伴盧厝社區如何認識自己土地與環境,經過這兩年社區營造的經驗讓社區居民慢慢的動起來,如今已是社區意識十足的社區,正當古物保存觀念逐漸覺醒的年代到來,也是民間力量集力齊發的時候。

盧厝里是嘉義市最東郊,瀕臨蘭潭、仁義潭兩水庫,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再加上社區內復古懷舊的古亭畚等古物,不但可愛逗趣,還可供現代年輕的都會家長與小朋友們有另一種鄉村旅遊體驗。

2010 年由盧厝社區發展協會自主發起社區營造計畫,將著手邀請古物保存專家學者共同協商,幫助社區找回古代農時人與土地、用物間的回憶與文化價值,並做為今年教育資源回饋社區的重要目標。

計畫內容

一、古物調查
(1)聘社造專家學者,協助盧厝社區發展協會,實地踏查紀錄盧厝社區古物。
(2)農用古亭畚之分布與損壞狀況,並記錄及尋求修補修復方法。
(3)訪問社區居住50年以上的耆老,回憶社區古物及社區各古亭畚的歷史,並以文字影像紀錄成口述歷史。

二、教育課程
(1)社區寶藏挖挖挖〜田野調查。
(2)古亭畚的歷史風華〜盧厝的開發歷史。
(3)古亭畚創意商品發想與塑造〜期待發展成社區文化創意產業。
(4)社區發展與文物保存〜我『嘉』之寶。

三、社區行動
(1)盧厝社區古亭畚探查與老樹巡禮活動。
(2)舉辦「古畚戀歌」樹蔭音樂會。
(3)社區之歌教唱〜傳唱土地、建物與人的情誼。
(4)盧厝社區老照片徵選、古亭畚攝影比賽。
(5)影像紀錄社區耆老回憶及古亭畚損壞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