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道將圳文化學會
  • 單位名稱

    道將圳文化學會

  • 計畫年度

    97 年度

  • 計畫名稱

    2008發現道將圳生命力

  • 轄區

    道將圳文化學會

  • 負責人員

    楊清樑

  • 聯絡電話

    05-2360533

  • 聯絡信箱

    wood317300@yahoo.com.tw

單位簡介

2003年以來,持續探討影響此區域最重要水圳-道將圳的聚落文明。諸羅古圳開發320年,確是存在 著各時期豐富多元的語彙。往東襟般綿延至玉山的自然林相裡,點綴著兩顆生命藍寶石-「蘭潭」與「仁義潭」 水庫。左、右則有「八掌溪」與「牛稠溪」滋潤養護著這片肥沃平原。這個聚集27萬人口的城市,更因北回歸 線的影響,使人文、環境、生態、產業能夠獨具特色。然高鐵通車後城鄉的解構效應,反而使這個區塊顯現最具 多層次的空間特質。面對高鐵聯絡大道西南面的道將圳水系,須要透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期能更完整呈現古圳的 聚落人文與產業發展。

諸羅首圳 The First Irrigation Waterway of Ancient Chuluo臺灣除明鄭開鑿的「許縣圳」(高雄縣)外,「道將圳 」算是歷史最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分別創設於康熙年 間(約西元1687年)。日治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併兩圳為「道將圳」。因上 由「隆恩圳」與「蘭潭」的截流而自「八掌溪」的取水不足,特從嘉縣三界埔「赤蘭溪」的富成橋畔建導水口, 沿線開鑿導水隧道、暗渠、明渠,注入「八掌溪」後,由渠首工引入「道將圳」,當時灌溉面積廣達3600餘 公頃,現仍灌溉1340餘公頃。

計畫目標

  1. 持續發掘調查道將圳水系及聚落文化。
  2. 邀請公部門、社區、學術單位等研究討論古圳未來之發展。
  3. 文化教育推廣─透過研習及與學校、民間社團之合作計畫,推廣學子及市民大眾對於道將圳文化之認識
  4. 調查研究產出「2008發現道將圳生命力」平面出版 。

社區資源現況

「道將圳」三百二十年來不僅灌溉古諸羅農田,早期水利工程規劃相當細心,與常民聚落猶如臍帶關係,更 是嘉義地區的活水源頭。沿線聚落豐富的人文景緻,寫就一篇篇豐富的常民生活史,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遺產。

在「道將圳」沿線發現了豐富的人文地景,也意外發現上游工廠排放廢水污染及雜物堆積。人們三百多年來享用 灌溉所帶來的便利,卻也因為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更替,逐漸遺忘與我們息息相關320年的古圳及其週邊環境 和常民歷史。希望藉由本案的執行完整呈現並記錄道將圳聚落文化,讓最早的古城和三百二十年古圳文明相互輝 映。

公部門專案執行的機制雖已建立但實際執行的人員並未產生。建請專人辦演積極的推手,協助中油、水利會 和民眾取回各自的權益。水利會的溝通與拜訪和活動的邀請參與和統籌對口平台的建立。並且須取得水圳整修自 然工法的共識。 文化教學活動的持續舉辦。無形文化資產的發現與活化最容易讓民眾產生共鳴。

計畫內容

  1. 道將圳水系文化產業資源調查
  2. 文化教育深耕計畫─與本市部分國中小學合辦道將圳文化研習課程
  3. 舉辦道將圳文件展及論壇
  4. 「2008發現道將圳生命力」平面出版
  5. 網站建置與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