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東區精忠社區發展協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東區精忠社區發展協會

  • 計畫年度

    106 年度

  • 計畫名稱

    書香圳頭-嘉義市圳頭里社區讀書院計畫

  • 轄區

    嘉義市東區圳頭里

  • 負責人員

    楊文俊理事長

  • 聯絡電話

    0928358112

  • 聯絡信箱

    davidcompex@gmail.com

單位簡介

嘉義市西區後驛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99年11月13日。
一、協會宗旨:
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營造社區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居住空間,改善社區成為美好的居住環境。
二、組織成員概述:
除協會理監事參與社區事務外,也組織環保志工、巡守隊及老人關懷據點。
三、後驛社區發展協會與檜木燒烙中心及嘉義市政府環保局及文化局密集合作,於北港車頭廣場整理社區活動空間,成為社區發展重要基地。

計畫緣起

後驛社區匯集縱貫鐵路、阿里山林鐵、糖鐵及人力輕便車等「四鐵」,吸引了許多沿海移工於「後驛社區」定居。勞力、移動的「四鐵」,共同構成了複雜、多元的後驛社區文化。
對許多嘉義人來說,後驛社區是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地方,從日治時期開始,這個區域就有大量的人群頻繁地移入匯集,造就了許多文化衝突及混成。諸如此地特有的詞彙:「四支檔」、「青苔在身上」、「日本王爺」、「貨運大站」及「牛車寮」等,其意義涵蓋了該處豐富的特殊生活型態及記憶。
可惜的是,在阿里山林業枯竭後,嘉義火車站週遭,逐漸失去勞動力的需求,過去興盛活躍的後驛社區也逐漸成為居民經濟能力低落的區域。許多中壯年居民仍以在外打零工維生,若能使社區居民勞力直接投入社區內部,將對社區發展更有助益。
另外,明鄭時期在台南發跡的八家將,於西來庵事件發生後,發展中心遷往嘉義,並在此地興盛發揚光大。而其後驛社區更是其發展重地,北港車頭的孩子在此種次文化的薰陶之下,多入家將堂,因此也以身上有八家將刺青聞名,而有「青苔在身上」的俗話。
而近年來,廟口文化—包括弄獅及家將文化的深度已不復以往,若能復興此項傳統技藝,將能傳承寶貴的文化資產,並凝聚社區的認同感。
後驛社區總體營造的部分已經完成了壁畫彩繪及檜木燒烙工藝的推廣等項目,為社區發展訂立重要的基礎,為了凝聚社區民眾參與,本協會今年將推動更加完整的社區營造培力與社區文化推廣活動。
今年年初,社區內一處醬菜工廠屋主,主動提供已停止使用的建築空間,予本協會無償使用。本協會將與駐點木工專業青年合作,規劃執行創意工坊,將社區歷史、地方街景與居民專長結合,引進這座極富產業發展潛力的廢棄工廠,使建築周遭環境獲得改善,並在發展社區產業的永續經營的時候,凝聚社區向心力。
本計畫也整合位於後驛社區周遭的博愛社區大學、島呼冊店一同協力促使後驛社區居民參與挖掘、整理社區歷史文化,發揚後驛社區文化產業,以推展後驛社區文化觀光,使對鐵道及糖業文化好奇、對木工手作有興趣的外部民眾,有管道走入社區,認識後驛社區與糖業及林業交織而成的獨特勞動、移工文化。

計畫目標

一、驛社區的歷史文化調查建檔
綜觀嘉義市的歷史脈絡可以發現,鐵道及交通歷史、文化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是鐵道塑造了嘉義市今天的面貌。而預計於今(106)年開始的鐵路高架化工程,將全面影響鐵道文化地景,甚至於鐵道周邊的村落也都將遭受波及,而後驛社區就是首當其衝的區域。
後驛社區的社區營造及歷史文化調查都尚處於起步的階段,在鐵路高架化工程預計施工的狀況下,蒐集並整理此處的各種資料便顯得相當急迫,我們深怕鐵路高架化工程,將該區域破壞殆盡,使我們再也無法看到這個與嘉義曾今緊密連結的關鍵地帶,甚至無法透過史料、文獻來查閱該地區的歷史、文化,為了守住與嘉義市息息相關的鐵道文化資產,我們預計與目前在此地努力紀錄的文史工作團隊配合,進行全面性的調查,並以醬菜工廠與四周環境的歷史為起點,將調查成果編進社區刊物。
二、協助居民自主參與社區營造
後驛生活圈的居民,因為複雜的歷史、文化關係,在嘉義鐵路運輸、林業及糖業的黃金時期過去之後,面對到經濟及生活的極大困境。居民的教育程度及收入在市民當中,都屬於偏低的族群,在自顧不暇之際,鮮少有人投入社區公共事務。
為了協助居民可以結合工作及社區參與投入,我們預計辦理創意工坊,以現有的檜木燒烙工藝為基礎,並結合環保局的計畫,從整理醬菜工廠基地為起點,培訓社區居民學習基礎木工及檜木燒烙技藝,協助營造基地景觀,並在居民結業後,製作證書頒發給完成課程的居民。
未來,在完成醬菜工廠的基地整理之後,可再結合環保局的舊傢具再生計畫,讓領有證書的居民協助整理破損舊傢俱,使居民可以透過本計畫的參與實際獲益,以推動社區參與的認同感,並永續經營此項社區產業。
社區廟口文化復興
後驛社區在廟口文化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嘉義市有一句俗諺「青苔在身上」,意稱北港車頭的孩子身上大多有刺青。當初,市區的有錢人小孩不可能入家將堂,於是多為北港車頭的孩子入團,因此也以身上有八家將刺青聞名,而有青苔在身上的俗話。
明鄭時期在台南發跡的八家將,於西來庵事件發生後,發展中心遷往嘉義,並在此地興盛發揚光大。為了將廟口文化傳承復興,本計畫預計深入調查後驛社區曾經興盛的廟口文化,探索「青苔在身上」的記憶,並梳理其文化元素,期能發現其廟口文化的特殊之處,並在未來結合劇場形式,辦理廟口文化培訓,包括舞獅及家將文化的教學及訓練,以將寶貴的文化性資產傳承下來。
三、與其他社區交流
本年度預計辦理社區參訪,前往高雄哈瑪星實地考察,並與哈瑪星文化協會交流社造經驗。哈瑪星位於高雄市鼓山區,文化協會成立後,在哈瑪星陸續推動環境改善與文化資產保存,甚至因此主導過地方上的運動。在這原本老舊蕭條的社區上,既保留了珍貴的歷史文化,也帶入了新的活力與思維。
哈瑪星的社區營造,使高雄人開始普遍意識到自己身處一座港都;而港都也時常令人聯想到離別的情景,像在〈港都夜雨〉、〈再會呀港都〉這些流行老歌,都描寫著船員離港的不捨與悲傷。
哈瑪星在硬體設施上進行改善的過程中,轉譯了過去的歷史文化,是其地方社造意料外的成果。在文化協會經營了數年後,曾經老舊而沒落的哈瑪星社區獲得了一股新生的能量,甚至被選為中學的社區營造教材。
如何向哈瑪星文化協會學習,並在後驛社區找到獨特的嘉義元素,是本次參訪的重點。期透過本次實地考察,吸收哈瑪星社區的社造經驗,並進行後驛社區現況的檢討及反思,將會節省許多摸索的時間並縮短嘗試的過程。

社區資源現況

一、人的資源
(一)後驛里及後驛社區發展協會:里長陳其生、協會總幹事莊文益、壁畫工藝家黃進福、理監事、社區巡守隊、社區環保志工本協會與博愛社區大學、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及環保局合作。分別 進行地方學調查、社區營造與社區環境整理等工作。造訪後驛社區的遊客,以協會重要基地「五分車花園」周遭為起點,可以欣賞壁畫工藝師黃進福的在街道兩旁的壁畫彩繪,也能體驗檜木燒烙大師張福昇規劃的檜木燒烙手作課程。
(二)檜木燒烙發展中心:張福昇、范欽章
推動「檜木燒烙」工藝技術,已經實際運用在製作「檜木陶笛」、「心鎖」等工藝成品上,於北港車頭柑仔店販售,初步展示地方特色。
(三)社區紀錄片:李孟哲、侯建全兩位紀錄片導演分別深入拍攝後驛社區生活狀況與後驛社區日本王爺信仰。
(四)翻轉嘉義工作隊:林詩涵、鄭乃文、陳奕達
翻轉嘉義工作隊是一群選擇留在嘉義的年輕人組成的公民團體,希望透過留在嘉義生活參與公共事務,將自己關心的議題帶入社區,和居民共同討論和對話,期盼共同關注嘉義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改變社會壓迫 ,工作隊於前年起,透過規劃系列社區實體刊物《橋下騷動》,至今已出版至第四刊,以側面報導的方式,訪談北港車頭在地人,紀錄那些已不見於地景的往事,保存後驛社區珍貴的人文歷史資源。
(五)嘉義博愛社區大學:蕭英偉、黃志能
博愛社區大學暨樂齡學習中心以推動學習型組織家庭為目標,以一所全家大小都可以讀書的學校自我期許。該校因位於後驛社區外圍,近年來致力於後驛社區的學習推廣及文化調查。除了平日推廣社區課程之外,還於105年辦理「後驛學」調查計畫,主要以信仰圈、日本王爺信仰及耆老訪談為計畫重點,並預計出版專書。今年度辦理後驛生活圈的公民論壇系列活動,以開啟並且促進社區與市政的對話以及社區營造的公民與與。
(六)木工改造專長青年:莊賀鈞
曾擔任設計公司專案執行,畢業於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的莊賀鈞,負責設計、打造多座行動攤車,是嘉義市許多在地青年創業的好夥伴。今年莊賀鈞進駐到後驛社區醬菜工廠,與社區居民一同整理活化空間,並將分別開設初階及進階家具改造木工課程,讓後驛社區居民習得一技之長,期能在未來檜木燒烙或舊家具改造等社區發展的重點產業上,可以獲得實際操作的能力,並實際獲益。
二、文化資源
「後驛社區」為後驛里所轄,本里呈東西向長方形,交通方面東西向道路計有竹文街、後驛街、博愛路、友忠路、南北向道路計有北興街、中興路。寺廟計有吉安宮、富義宮、富南宮、聖安宮等。後驛社區的發展,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嘉義阿里山與太平山、八仙山並稱為臺灣三大林場,政府為開發阿里山林場豐沛的檜木資源,以嘉義市為起點,闢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大正元(1912)年嘉義至二萬坪間的阿里山鐵路竣工,嘉義製材場也於大正三(1914)年開工,林業逐步開採,達到了每年15萬石的檜木,不斷由阿里山林場運出的盛況;另一方面,時值糖業黃金時期的嘉義市,是嘉南平原甘蔗種植的區域中心,糖業鐵路北港線及朴子線貫穿市區往外延伸;加上縱貫鐵路的交匯,形成鐵路貨運、糖業及林業的交匯處。在公路不發達的當時,嘉義市成為了雲嘉南鐵路運輸的重要節點。當時因鐵路貨運、林業及糖業發展而產生的大量勞力需求,吸引 了許多沿海居民前來工作,大量的移民在後驛周邊定居,逐漸形成有別於市區的移民文化,如東石鄉富瀨村移民帶來的日本王爺信仰,即為後驛社區信仰文化上極為特殊的案例。除了以上提到的日本王爺信仰,後驛社區還有豐富的廟口文化資源,後驛里後驛社區及慶安里北興街頭的宮廟密度極高,而歷史悠久的家將堂也有吉安堂、吉昇堂及進安堂等三間,根據後驛耆老表示弄獅及八家將都是後驛的重要文化資產,而「青苔在身上」這句俗諺也足以證明後驛廟口文化的興盛。後驛生活圈的歷史發展牽涉了經濟及文化等諸多面向,且涵蓋了個別產業、族群、移民及階層等議題。許多方面都與嘉義市的整體發展環環相扣,並與在地住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林業尚未枯竭前,山上運下來的檜木會存放於平交道附近,居民便取檜木的樹皮當作燒柴來源,都可用來說明當地生活習慣的特殊 性。
歷年來已有不少地方文史工作者對此區域展開研究及調查,諸如 於99年3月刊載於《嘉義研究》論文目的〈嘉義市小副瀨「義愛公」信仰的社會意義〉專文及刊載於社區報《橋下騷動》的社區歷史文化專文。後來經博愛社區大學承辦「後驛學」調查計畫,此區域的文獻、史料及相關調查,也有了不少成果。
三、景觀資源
(一)北港車頭五分車花園
北港車頭五分車花園是後驛社區首先營造整理完成的社區公共空間,與檜木燒烙中心相連,供市集、導覽小旅行等做活動場地,是後驛社區重要的特色景點。
(二)雅美百貨行/金利影視(竹文街老行業老店)
 雅美百貨行位於竹文街與北興街轉角,幾十年來販賣日常百貨,是後驛社區導覽小旅行時,友善親切的店家。金利影視在雅美百貨行隔壁,是一間電器維修行。維修行老闆總是坐在店門口,仔細檢查、細心修理顧客的電器,一邊收聽廣播音樂,在街口轉角提供生活配樂,與有趣的日常風景。
(三)鐵道藝術村
1999年8月嘉義市文化中心(現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在嘉義站
貨運倉庫開闢新藝術類型藝術空間,開啟了嘉義市新藝術的新頁,更開創了台灣鐵道倉庫作為藝術替代空間的首例。每月一檔的展演活動,邀集國內藝文界知名藝術家展出,在藝術家及公部門的努力之下,得到斐然的成績。2000年7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選定了嘉義站作為「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第二站,嘉義市文化局開始積極規劃嘉義鐵道倉庫,朝向永續發展努力。
(四)愛嘉檜心鎖橋
2013年嘉義市政府和本協會合作,檜木達人張福昇運用家具拆除後的檜木舊料,並培訓身障團體,以手工打造檜木心鎖;取名「愛嘉檜」是諧音「愛加快」,用千年檜木生生不息能量,藉橋旁火車、客運轉動運行的能量,讓愛情發展速度加快、加溫及源源不息。
(五)老街火車壁畫博物館
2015年嘉義市政府和本協會合作,於社區進行老街火車壁畫彩繪,由社區素人畫家「青狂獅」完成壁畫彩繪,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展現社區特殊的鐵道交通文化,並將歷史記憶傳承給下一代。
(六)北港車頭柑仔店
北港車頭柑仔店位於北港車頭五分車花園正對面,於今年3月正式開幕,社區又新增一處供遊客參觀的景點。柑仔店由社區直接經營,在店裡販售檜木燒烙中心手工製作的心鎖、檜木陶笛與檜木茶杓。
(七)後驛社區醬菜工廠基地
後驛社區內的醬菜工廠離五分車花園只需2分鐘步行時間,是一 棟三層樓的建築,一樓有多座醬菜醃漬槽,每座至少長寬達到2公尺,最深的醃漬槽深度達4公尺,是獨特的產業空間。工廠屋主,主動提供已停止使用的建築空間,予本協會無償使用。本協會將與駐點木工專業青年合作,規劃執行創意工坊,將社區歷 史、地方街景與居民專長結合,引進這座極富產業發展潛力的廢棄工廠。

(四)生產資源
1.檜木燒烙體驗DIY
與後驛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多年的在地檜木燒烙藝術家張福昇,所教授的檜木燒烙體驗課程,已經成為嘉義後火車站的重要文化觀光行程,常有從世界各地來訪嘉義的遊客,到阿里山旅遊前,會先到全台灣重要的檜木集散地-北港車頭,體驗檜木燒烙的手作創意樂趣。
2.島呼冊店
販賣友善農業豆腐與獨家選書的島呼冊店是關心食材與農業議題的民眾來往頻繁的店家,店內也提供社區孩童課後遊憩自修的場所。

計畫內容

一、生態探勘人才培力計畫
由社區居民與志工等實地到社區預定書院內,聘請荒野協會專業師資進行1場生態探索技巧與注意事項之生態認識與生態導讀工坊。後續針對社區生態進行影像認識、生態特性等做一個生態圖像式的討論。
二、在地生態踏查與知能實作培力
由居民與志工等至社區內進行社區生態踏查計畫,並聘請荒野協會專業師資帶領社區,瞭解在地生態資源外並實地探勘、踏查,主要目標是使社區居民與志工具備生態資源探勘及生態資源維護保存知能,勘後將以繪圖、書寫等方式分享討論來發掘社區生態資源,藉由資料建檔,透過文字、照片、影片的梳理,培養出社區居民認同感及強烈傳承使命。
三、社區讀書院閱讀學習圖書募集
於社區預定讀書院內,將現有之眷村文化書籍、史料、刊物、影片等做妥善保存及了解並推廣引發社區居民對於社區讀書院的認同與參與熱情,透過社區讀書院的閱讀學習圖書募集,為社區讀書院富藏文化資產,其次以眷村文化、在地宗教文化、社區植物、社區產物、社區地理文獻、社區史料文獻等為募集方向,辦理募書活動,以分享精忠社區獨有的文化。
四、社區過往營造計畫活動專案保存
於社區預定讀書院內,實際盤整歷年已執行之社區營造計畫及其相關活動,將社區內已修整、執行、維護、訪查、保存等資料依各項專案分門管理,以期使後進社區黃金人口參與時,能更加瞭解社區內當前正施行營造計畫內容與對未來施行之計劃展望有深厚的蘊藏基底可供運用。
五、出版社區刊物
出版社區報於社區內,內容將介紹社區承辦的活動成果、社區藝文等社區相關議題,讓大眾更深入了解社區,提升社區自主意識,已收共同參與之效。
六、社區書院成果展
於社區預定讀書院內,舉辦社區書院成果展,分為靜態展及動態展:靜態展主要展覽出此次活動中所有的活動照片、剪影、社區出版品發表等;動態展則邀請歡樂二胡、特色樂團等,一同與社區耆老、學校師生、社區居民及社會大眾,分享此次活動的成效。

執行成果

一、網際網路行銷
於社區臉書粉絲專頁上放置所有讀書院成立籌備與培力項目內容,網路行銷無遠弗屆。
二、文宣出版及平面媒體宣傳
出版社區報,可以增加社區居民對社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成果期待
(一)藉由社區培力、出版之實體刊物、圖像影像之展示,可以社區民眾具體瞭解圳頭里的點點滴滴,並透過此活動可以連結已有深厚基礎的社區成果跟社區紀錄片。
(二)結合在地的社區居民及志工,讓社區居民及志工透過專業的能力培育與引導,正確瞭解社區的生態,並作為社區共體記憶推廣教學上活生生的題材,以培養社區種子人才,帶動社區發展,營造學習型社區,達到社區文化精緻化、文化跨域化的目標。
(三)盤整社區已營造之計劃,透過系統化專案建檔,使未來參與者能更有脈絡的瞭解社區營造之過程及探尋社區未來可能之發展,並提升社區黃金人口參與之意願及社區未來規劃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