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北園國民小學
  • 單位名稱

    嘉義市北園國民小學

  • 計畫年度

    106 年度

  • 計畫名稱

    稻稻來!漫遊趣

  • 轄區

    西區

單位簡介

提案單位 單位名稱 嘉義市北園國小 承辦人
職稱/姓名
教務主任/黃崇雨
連絡電話 052371330#113 電子信箱 Tito0514@gmail.com
傳真 052372143 地址 嘉義市北社尾路168號
 

計畫緣起

本校位於嘉義市郊農業區地帶,學區是典型的與青山綠水、安靜、閒適的生活節奏的社區,附近稻田青青,灌溉水源牛稠溪潺潺流經。有水有田,二者相輔相成,水源淼淼、流水潺潺、田園滿滿、結實纍纍。學區內土地雖未高度開發,陸續有新住戶遷入,但仍保有鄉間純樸的氣息。
社區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稻田中的水鳥及每逢四、五月,在北社尾公園中,高砂熊蟬大舉從地底鑽出,爬上枝頭羽化,吸引學童的關注,加上新校舍仍保有大片綠地,自然物種逐漸多元發展,更加落實學生觀察與體驗的基礎。但因學生家庭與附近居民社經地位較為弱勢,孩童的學習資源與管道不足,豐富的資源在文化不利的因素與傳統學習方式沒有成為學生知識與探索的來源。因此打開孩子的經驗和真實世界作連結,學校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更顯重要。為此,學校教師透過在地化素材,規劃校本課程,期望透過學童所看所感所接觸的生活經驗,形成豐厚的背景知識,便成為學習的鷹架,培植應有的基本能力,去感受土地的動力,享受土地帶來的能量。

計畫目標

學校本位課程的推動,有助於學生的真實學習。在各種核心概念的學習上,我們期望學生透過校本課程的實施,更能與真實世界產生連結,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並促進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培養。訂定學校願景(健康/創新/活力/快樂)及親師生圖像,分析學校課程SWOT,並建構學校願景具體化—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奠定學校課程發展之基礎。另外,透過教師團隊,規劃各領域特色課程。同時,透過團隊及教師個人的行動研究推廣,研發新的教學策略、深入探討教學現場實務的問題,使語文教育與美感教育品質不斷地向卓越邁進。
其理念目的與學校課程願景發展:

  • 運用豐富社區資源、發揚固有優良傳統、符應時代與國際潮流,為學生營造「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學習環境。
  • 關懷孩子的生活經驗與學習興趣,規劃無邊境的校園環境與學習課程,讓學生積極探究、快樂成長,進而愛鄉護土。
  • 重視孩子的學習歷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培養解決問題、高層次思考的能力,追尋進步卓越的終身學習目標
本校透過語文課程與美感教育,落實學校願景。不論是課程或是活動的實施,對學生而言,產生的可能是綜合、多元的影響。不論是課程或是活動的實施,我們期望用在地文化,豐富偏鄉的學習。透過資訊科技協助,跨越地理的限制,利用文化資產的特性,成為學生創作的題材,珍愛自己的土地與文化,讓平凡的稻陪伴孩子成長,也訴說北園國小蛻變的故事。

計畫內容

一、    單位資源現況及優劣分析

學校規模現有普通班13班,特教班1班,學生共292人,其中弱勢學生佔40%,教師25人,家長學歷以國中、高中為主,因工作之故,較少參與學校活動。社區雖有各式活動但參與度甚低,進行學校現況SWOTS分析,如下表所示:

SWOT項目
分析 推動走讀社區計畫之策略 (Strategy)
優勢
(Strength)
社區文化資源豐富,具多種自然生態景觀及人文氣息。 以稻(種稻體驗)、米(農村文化)、水(牛稠溪)為素材,結合環境教育議題的探討與國際教育的思維,培養學生成為社區關懷與環境保護的行動者
校園大,活動空間多,可以充分提供學生體驗與分享。 硬體設備與環境持續建置,發揮境教之效,並鼓勵學生的創意發想,使學校、社區變成學生創作的殿堂
校車資源與外部資源運用使本校教學的場域由校內擴大到校外。 善用多元資源幫助擴充學生學習地點至社區、學區及跨縣市特色學習場域,增加學生學習風景。
劣勢
(Weakness)
本校弱勢家庭多,家庭教育功能無法彰顯。
  1. 辦理教師增能活動以提升教師專業,協助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發揮學校教育功能。
  2. 加強多元文化教育與國際教育之聯結,學生多元文化觀與國際教育觀之培養。
  3. 學生成果展現邀請家長及社區民眾參與,以促進對於學生學習情形的了解。
  4. 持續辦理多場次親職講座,鼓勵家長參與。
社區幅員遼闊,影響社區家長參與程度
  1. 將服務學習的精神與行動融入領域課程,讓孩子從服務學習的歷程中學會尊重自己,並體現自身的價值。
  2. 不定期家訪拉近親師生距離,並更深入了解學生生活環發現社區新資源。
機會點
(Opportunity)
學區內文教、交通設施逐漸增加,學生學習場域增加。嘉義市政府開發既有史蹟與充實社區發展內容,擴充教學資源。 擴大本校教學場域及社區服務範圍,提高社區對學校的認同感。
威脅點
(Threat)
位處文化不利地區及少子化的衝擊使學生數降低。
  1. 積極發展學校特色,形塑關懷型學校氛圍,使學校精緻而溫馨。
  2. 課程設計與推動以能符合適性化、個別化及能讓全部學生均產生學習成效為目標。
據以上分析,期待能整合現有教學資源,規劃深度體驗活動、表演活動、藝文展覽等,注入藝文氣息、推動兼具人文歷史及純樸愜意的樂活體驗,藉以形塑文化生活。用貼近生活的課程與活動,由心出發,從心認識,了解「根、本」,認同「根、本」,串聯區內豐富人文、產業、生態特色,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與關懷生活,引入更多創意的元素,帶領孩子們更細膩感受生活的環境,展現美善的學習與行動。

執行成果

希冀藉由本計畫,推動社區參與,辦理農業環境活化。預期成果概述如下:

  • 符應地方智慧,活動人次多,有效喚起環境覺知及敏感度
  • 發展環教課程、創新教學教材,有效創新及增進環境教育知識:活化教師教學教材內容,推動創新環教課程及戶外教育、走讀遊學活動,增進師生及社區民眾瞭解社區概況。
  • 實地踏查訪談、推動講座,培養民眾環境價值觀及態度:創造社區獨特人文風采的環境倫理價值觀,養成良好環境態度,並促使師生及民眾發展、瞭解和重視自身與環境間的倫理關係。
  • 統整各界資源、培訓導覽志工,增進在地環境行動技能:有效整合及運用各界資源,傳承及保存在地環境歷史遺跡,並提升師生及社區民眾共同維護環境的行動技能。
  • 號召共同參與,永續傳承環境行動經驗:促進親師生實地參與保存與環境活化工作,從環境踏查、講座學習、課程教學、參與導覽與廟會活動等實際行動中,永續傳承環境行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