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北湖社區發展協會
  • 單位名稱

    北湖社區發展協會

  • 計畫年度

    98 年度

  • 計畫名稱

    薪火相傳─北湖歷史再發現

  • 轄區

    北湖社區

  • 負責人員

    鍾永松

  • 聯絡電話

    0988-203-015

  • 聯絡信箱

    jek99tw@yahoo.com.tw

單位簡介

北湖社區面積約3.53平方公里,是嘉義市土地面積最大的里,分為16鄰,戶數約1,037戶,人口約3,208人(男1,673人,女1,535人、資料來源:96.10西區戶政事務所)。在日治時代屬北社尾庄大學,光復後編為北湖里、村中里、蒼松里(北社尾庄尾有一棵老榕樹故稱蒼松,現已不存在)民國42年將三里合併為北湖里,里名由來係因為聚落南邊有北社尾埤,且位於嘉義市北方,故取名為「北湖里」。

計畫緣起

北湖社區發展協會成立15年來,努力推動社區活動,近年來由於政府對於社區營造的大力推行,使得北湖社區的居民能進一步了解北湖社區應該走出自己社區特有的農村風貌。且近年來經社區努力經營的結果,已獲得多數社區居民的認同、肯定與支持,而自謝理事長接任以來一直致力於農村文化(物)的收集、保存與再發現為北湖社區營造的重點工作與目標,並於93年由文化局輔導成立「農村文物教室」,96年又獲得文化局補助進行文鐘園空間活化再利用計畫、97年接著辦理社區劇場活動,於經過這段時間努力的結果,讓大家對於北湖社區的未來充滿著憧憬與希望。

因此本次計畫擬引進稻江管理學院的工作團隊來協助社區原有的工作團隊共同進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之北湖社造薪傳紀實」的工作計畫,藉由耆老的積極介入運作,將社區的片斷歷史一點一滴的凝聚起來,把歷史發展脈絡整理出來,讓北湖的發展歷史能比較完整的呈現出來,再藉助專家學者從旁的輔導與協助,讓北湖的開發史劇場能更充實與扎實,並將其做一紀錄,好讓日後從事北湖社區營造的工作團隊,可以馬上銜接起來,做一承先啟後的工作。

社區資源現況

北社尾開發歷史淵源

就日據時代所知,台灣平埔族有馬卡道族(Makattao)、四社族、西拉雅族(Siraiya)和安雅族(Hoanya)、巴布薩族(Poavosa)、Arikun、巴瀑拉族(Vupuran)、水沙連族、巴則海族(Pazzehe)、道卡斯族(Taokas)、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lan)等十餘種族。

和安稚族, 係佔據斗六、打貓(今民雄)、他里霧(今斗南)、諸羅(今嘉義)、番社(今台南縣東山鄉)地方的平埔族, 除其一社由南 路遷入埔里地方之外,沒有他遷。

昔日平埔族全面的佔據台灣平地,到處有其部落,而現在很多地名,不是譯自平埔族的社名,就是與之有關聯者,譬如番社、新社、舊社、社 里、社口、社子、社後、頭社、中社、社尾、社內、番社口、番子寮、北社尾、番子厝、番子嶺、番子路、番子埔等地名。(資料來源:網路節錄:張德水著─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出版社:台北前衛出版社出版日期:1996年4月初版第一刷)

據傳早在鄭成功時期,嘉義城內外之地區便已成為陳、王、翁三姓鄭將之率軍開屯地區,拓殖就緒之時代甚早。至清領康熙二十三年之時已建立起「諸羅山莊」(為諸羅十七莊之一),同年墾首林日壽開始開拓北方的「台斗坑」、「埤子頭」、「後湖」,清乾隆初年又開拓自東方的「蘆厝」、「山子頂」、「紅毛埤」起至南方的「車店」之地區。同時,蕭利見等人亦開拓「竹圍子」、「北社尾」、「竹子腳」。又「柴頭港」及其東方之「港子坪」,原為官府招徠移民於清雍正年間開拓完成之地,而於清雍正十二年正式成立一堡,稱之為「柴頭港堡」。

計畫內容

  1. 引進學者專家籌組專案團隊
  2. 辦理說明會、座談會、幹部研討會等
  3. 加強劇本內容
  4. 為劇團注入新血
  5. 社區劇團演出及成果展示
  6. 社區參訪
  7. 社區影像記錄
  8. 計畫執行總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