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方學是研究台灣發展的關鍵支柱。看似尋常的庶民生活,卻蘊含著地方蓬勃的生命力與其鮮活的地方文化特色。因著地形、族群、開發過程等多重面向的差異,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社區呈現各異其趣的生活方式。出於對鄉土的關懷,對人及環境的反思,對永續公民社會的追求,台灣在政府點火加持、民間自覺啟動的配搭下,走過社區營造長達二十多年的道路,庶民生活的深度經過探勘與伸展,在全台各地如繁星般耀眼開放,強化了民眾對生活所在的人文及土地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情感上的認同及公共事務的參與。

 

2016年文化部的施政規畫,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為核心理念,並提出五大施政主軸,第三主軸「深化社區營造,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其中以建構及推廣「地方學」為目標,方式以結合社區文化工作者、學術社群、地方政府的串聯,並整合在地學校、圖書館、區里辦公室、文史工作室、社區組織、藝文空間、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地標、書店乃至民宿等公私空間,成為傳播地方學的「文化熱點」。以及結合對文化資產的擴大投資、新科技的運用,以擴大對地方學的研究、整理、推廣能量,建構「可及有效」,且包含地方文史與產業生態等地方知識的學習網絡。

 

將在地生活的知識,結合居民對所在地方的認知與理解,從有共同的記憶開始,延續過往,繼續書寫關於嘉義的種種多樣面貌。書寫在這塊土地上因為生活而產生的互動情感及關懷,紀錄因為環境及地方社會的變遷、食醫駐行等創造生活滿足幸福感的生活機能與方式型態的轉換。透過這個計畫專書的編寫與活動的安排,鑑古知今。期待繼續擴充民眾對過往生活方式的理解,搭建世代間情感延伸的橋樑,對未來生活想像的建構是植基於更博大精深跨世代的文化理解。

 

地方的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社造由生活各面向切入,在在扎根地方,深化對地方的認識與情感認同。在整個社造網絡上,地方文化館扮演區域文化據點的角色,經過串連不同類型地方文化空間,連結出圈域型地方文化版圖,更因此以文化生活圈的概念提升民眾的文化參與、創造與分享文化資源,甚至建構文化經濟發展的平台。

 

透過這個計畫,從更廣的角度及方法加入更多的發掘,進行地方文史與生活紀錄更扎實的累積,使民眾對地方歷史發展及社會脈動有更深刻的了解及感動;透過編撰嘉義大百科24篇文章及舉辦主題展、見學營及論壇的方式,擴大民眾參與共同建構地方學的管道,並製造地方研究的話題與亮點,期待以此創造更多更有趣的社區地方知識學習契機與推廣,激發對該知識系統更豐沛的討論與更多元的參與管道,充實地方學。

主題展

維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