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說明文字

May 01, 2025
藝術是接近自由的方式
記202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May 01, 2025

       十二歲是人由「兒童」邁向「青少年」的階段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自2014年開辦至今,遭逢幾次困境:克服預算刪減的艱辛;找回因串流、短影音興起而流失的觀眾;挺過COVID疫情嚴峻國外影人無法來台的孤立。2025年迎來第一個十二年,開啟「轉為小大人」的新篇章。

       今年影展的核心主題是「誰比誰寂寞」,看似好萊塢浪漫愛情劇的片名,令人不免納罕:藝術紀錄與寂寞有什麼關係?影展主軸是藝術、人性、科技的撞擊與合作,透過來自亞歐非美各大洲,各種形式的藝術紀錄影片,尤其是兩大單元「數位未來」、「虛擬城邦」的作品,讓大家直面並思考:人如何臨對並處理科技孤立人際關係、異化人性的問題。英國於2018年設立孤獨事務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日本有「孤独死」一詞,也有類似部會處理孤獨事務。雖然「單獨死」是普遍的絕大多數生物離世的方式,人類群聚互助的社會性格,卻因為科技光速般的激烈演進而質變。AI人工智慧浪潮如海嘯席捲而來,當人際疏離漸成常態,一個人的聖經成為現實,人越來越孤立,藝術可以是人類的救贖。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藝術可以是人類接近這種自由的方式。

內容才是創作的靈魂

       我對電影與劇場的喜愛與想像很素樸:坐在電影院/劇院裡,安安靜靜地與影像或表演對晤。我對科技無感,但是科技用於藝術創作,可以把人類的感官與想像帶到哪裡,卻深深召喚我的好奇心。全AI生成影像的電影《白雲》(White Cloud),正是以生成影像開發電影全新可能的佳作。導演埃馬紐埃爾·范德奧韋(Emmanuel Van der Auwera)聚焦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區的礦工,如何在暗無天日的礦坑中掙扎求存的現實,旁白是礦工從艱難日常中淬鍊而來的文字與話語。勞動者冒著生命危險在地下工作,冷對生活艱難的柔韌特別動人。不自然的人工影像承載自然的人聲,毫無違和之感,AI影像的假與怪,毫不妨礙我深深動容於中國礦工真摯的散文詩:
「同一個我
不同的夜晚
做一樣的事
坑下的流星照亮我前行」


       質言之,內容才是是創作的靈魂,只要用創新的內容,妥善利用AI電腦科技,形式可以好好支持內容,進而擴大藝術的可能性,無論廣度或深度。

 

       AI學習並承襲人類各種知識、技術、能力,人類目前還有幾個優勢無法被取代:敏捷柔韌的肢體,諱莫如深的情感,複雜多變的感官體驗以及體現經驗。這正是創作者握在手中的利器。行為藝術以行動的血肉之軀與旁觀者/參與者互動,活生生的身體就是難以被取代的優勢。趙世琛的行為藝術《返/時間單子:戴奧尼索斯的回聲》長達四小時(藝術紀錄影片約一小時)。他解說攝影指涉生活、歷史、政治;誦念創作宣言自我證成;切割西裝成碎布,吊掛碎布與物件於懸絲下,最後物件碰擊陶杯噹噹作響。這是人類深邃心靈沈澱激盪後的創意,情理兼備,經過複雜調度、精密計算才得以完成。那一聲聲叮噹脆響是酒神的回聲,是創意集大成後的美好結局,是創作者對科技的回應與挑戰,正是這樣的映照、呼應、詰問,推進藝術與科技的進程。

身體是行為藝術家的武器

       三月初到國立嘉義大學推廣藝術紀錄影展,我試著給「藝術紀錄」幾個定義:也許電影學者孫松榮所言最接近我的想像:「讓取自生命的影片表現出生命成形的具體過程」。今年影展有兩部作品很能體現以上定義。

 

       焦點影片《肉身搏天》(Chin Chih Yang - Face The Earth)是黃明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我印象極深難以磨滅的影像其實是楊金池因病痛而受損的顏面與血肉,他在接受治療時就是一個生病的凡人,這人類通性更彰顯他用一己病體眏照地球污染嚴重的大哉問。他的意志超越肉體的痛苦,疾病遂成為內在與外在的隱喻。黃明川沒有神秘化、神聖化創作與藝術家本人,有台灣藝術紀錄片難得的質地 : 誠實與直言不諱。

 

       《白南準: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 (Nam June Paik-Moon is the Oldest TV)由阿曼達·金 (Amanda Kim)執導,一個出身優渥主修音樂史與作曲的韓國富二代,擁抱左翼價值,脫離富裕家庭斷絕聯繫,被祖國韓國列入黑名單。白南準其實是發明家也是電機工程師,他以科技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手段,成為影像藝術的先驅,早在上個世紀預言了今日衛星、光纖、網路等無線電通訊科技的盛世。大蘋果其實是寂寞地,一個韓國人在紐約,運用自己以及他人的身軀,搏命演出,絕對不僅止於一個成功的故事。

科技/科學是形式也是內容

       嘉義藝術紀錄影展最突出的創舉是舉辦廣義的藝術相關論壇,包括美術、劇場、短片、舞蹈、編導式攝影等等,拓展多元議題同時深化討論內容。今年的三場論壇有二場與科技相關:《全球化科技藝術》、《科技與影像》。科技/科學不只是創作的手段或工具,顛覆影像的呈現與創作模式,更影響未來的敘事與表達,重新塑造了影像的生產方式。當科技/科學成為內容本身,形式與內容合而為一,極大化人類的創意以及對未來的想像。

台灣廣告藝術史的高峰

       最後一場論壇「電視廣告的藝術性」,邀請1990年代拍攝「司迪麥」與「中興百貨」意識形態廣告的陳宏一,以及擅長「戲劇故事廣告」的羅景壬,分析廣告如何成為視覺與敘事的載體。陳宏一本人語調輕緩,停頓是他的特色,彷彿話總要多想一下才說出口,他的創作性格逆反常規,跳脫影像尋常框架。羅景壬口條清晰、析理敏捷,為廣告注入難得的戲劇性,以起伏跌宕、流暢動人的故事召喚觀眾的情感。兩位導演都很會用影像說故事,只是取徑與方式截然不同,用電影類型或風格來比喻:陳宏一的廣告作品趨近前衛,羅景壬的廣告作品強在戲劇。

 

       1980年代末期,戒嚴解除前後,意識形態廣告公司推出的《司迪麥》口香糖廣告台詞:「我有話要說」、「貓在鋼琴上昏倒了」等等,獨具創意的聲音與影像組合,留在一代人的記憶中至今難以磨滅。當時的觀眾不見得真懂得那些大膽前衛的影音組合,但是牢固的黨國思想、僵化的意識形態正要鬆動,而在最商業的影音製作形式中,CF導演開出一條血路,登上台灣廣告藝術史上難以超越的高峰。在那個相對壓抑、閉鎖的時代,流通最廣、觀眾龐大的電視廣告,讓一代人見識到徹底的商業行為也可以非常大膽創新。陳宏一去年在放映週報專訪中自陳:「這段時間,我都在拍另一部紀錄片,我需要藉由拍攝紀錄片,讓我跳開來重新思考影像是什麼、故事是什麼。我想做的是紀錄片跟整個社會的溝通,不僅止於放映,應該還有別的功能。」

       陳宏一正在拍的紀錄片是關於都更正義,他訪問非常多受害群眾,觀察到現身發聲、陳述不平的幾乎都是女性。紀錄片《A2-B-C》(片名源自,甲狀腺病變/囊腫依照嚴重程度分為 A2、B、C 三級),呈現日本福島核災一年半後兒童患病的困境,片中現身說法的也幾乎都是母親,她們積極發聲揭露政府欺瞞人民的實情,父親卻多半沈默不語,甚至反對妻子公開言說孩子罹病的事實。近期台灣立委大罷免潮,核心志工也以女性居多。女性作為弱勢性別是相對沈默的族群,在追求公平正義、政治改革的潮流中,打破刻板印象勇於發聲,這是可喜的趨勢,是對MeToo性平運動的回應,是社會/性別研究的好題材。

波蘭短片傑作

       行文最後,要說說波蘭與短片。認識波蘭幾乎都是從親近文學與電影開始,深得我心者如諾貝爾文學桂冠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的詩句:「我偏愛被征服的國家勝過征服者」。波蘭在二戰中受害深重,被野心霸權德國、蘇聯先後入侵,至今還在實踐小國互相扶持的良知,支持受侵略的鄰國烏克蘭。今年影展印象最深的短片是波蘭華沙電影學院(Warsaw Film School) 出品的《如彼如此》(Like All the Others),編劇、表演、攝影、音效、配樂都屬上乘,編導麥克斯·朋馬思(Max Bommas)非常年輕才24歲,已經展露超卓的駕馭影像的能力。全片反省二戰即將結束之時,國家社會主義的瘋狂,一個士兵被困在與蘇聯軍隊對峙的碉堡中,試圖逃走求生與愛人重聚。東歐諸國受害於鐵幕共產極權近半個世紀,東歐電影特別勇於反省政治與歷史的黑暗,值得台灣電影人學習。本片最令人激賞的是配樂,援用舒伯特聯篇歌集《冬之旅》(Winterreise)[註],終曲「演奏搖弦琴的人」貫串全片,有現場哼唱,有簡單器樂演奏,有單一樂段變奏,殘酷的詩意不斷迴響耳際,撞擊人心。以德奧聯篇歌集最高傑作呼應孤獨與堅持,這堅持可以是愛,可以是藝術,可以是任何人類願意堅持的事物。


       藝術紀錄影展不是孤高的天邊一朵雲,可以落下凡塵穩穩地踩在土地上,讓人民親近,用影像、聲音、文字、論壇,呈現社會各個面向,這正是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最令人激賞的原因。

 

       從邊緣走向邊緣,平視中心,不卑不亢,這是一種志氣。人可以如此,藝術紀錄影展亦復如此。

 

[註]
《冬之旅》 舒伯特

終曲 二十四 「演奏搖弦琴的人」

詩詞:繆勒 (Wilhelm Müller)
翻譯:黃香

 

在村子的那一頭

站著一位演奏搖弦琴的人

用麻木的手指

盡其所能地奏著
 

他在冰上赤著雙足

腳步蹣跚來回走著

而他的小錢盤

總是空的
 

沒有人願意聽他演奏

沒有人願意看他一眼

狗圍繞這老人

咆哮著
 

而他讓一切

順其自然

繼續搖轉

搖弦琴永不休止
 

奇怪的老先生

我可否與你同行?

你是否願意轉動你的琴

伴奏我的歌?

作者簡介

黃香,影評人

黃香是活躍於臺灣的影評人,擅長從性別、歷史與文化角度切入,撰寫電影與劇場評論。她的評論風格細膩深刻,作品散見於《放映週報》、表演藝術評論台等媒體平台,並從事教學與講座,具備豐富的文學與影像素養。

推薦閱讀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