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稱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
計畫年度 106 年度
計畫名稱 嘉義市懷舊百科-嘉義市老醫館調查計畫
轄 區 嘉義市東區中央里
負責人員 鄭書勉理事長
聯絡電話 0939307598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成立於民國104年8月31日。
一、協會宗旨: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鄉土關懷、文化紮根與傳承、提升國人對台灣本土情感認同為宗旨。
二、組織概述:
協會理監事、協會志工。
三、協會介紹:
台灣圖書室位於嘉義市中心, 是一處非營利的免費閱讀空間,致力於台灣歷史文化保存與傳述。台灣圖書室於104年正式立案,持續進行文學推廣、在地文史調查與出版,並推動公共參與。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長期在嘉義地區推廣本土文化及鄉土知識的累積,對於地方公共事務之參與更是不遺餘力。多年的地方文化耕耘,我們發覺嘉義市有得天獨厚的城市發展背景,例如:曾經是台灣最早建城的一座城市、台灣最重要的林業木業城市、長達三十多年由女性擔任市長、嘉義東市場有多達一千多攤的店家攤商、嘉農棒球精神至今仍影響著老嘉義人……等等。所以嘉義市並不是沒有特色,而是缺乏有系統的建構這些歷史文化的故事。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本計畫有系統的來建構嘉義的地方學知識,並結合長期在嘉義耕耘的組織團體,共同來進行「嘉義市懷舊百科系列」的調查研究工作。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由一群熱愛本土文化的夥伴自發組成,長久以來以從事嘉義地區文史研究、文學推廣、刊物出版、並深入社區調查在地文化及關懷嘉義公共 事務之推展為主要的執行工作,因此一直扮演著社區藝文中心的色。
在累積一定的文化能量後,我們的目標是著手規劃將台灣圖書室建構成為一個具有「地方學」內涵的知識平台,並與相關團體致力於在地知識的串連,透過系統性的知識累積,豐富充實嘉義的在地知識。
本計畫名為「嘉義市懷舊百科-嘉義市老醫館調查計畫」,這是我們建構「嘉義學」的第二步,透過「嘉義市懷舊百科系列」計畫的執行,可長期從事具有 嘉義特色的常民文化調查研究,如同第一期推動的老戲院,而這次第二期老醫館計 畫,加入了雲林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師生,共同參與建置嘉義「老醫館」知識,使老醫館的計畫更完善。藉以提供在地民眾文化學習、鄉土認同,提升人文素養與營 造城市願景。
台灣圖書室創立於1995年7月1日,由時任省立嘉義醫院的張宏榮醫師與一群關心台灣本土文化的朋友所共同推動,當時位於嘉義市中正路的場地乃由何嘉雄醫師無償提供使用,館內藏書有四千餘冊,大多是與台灣相關之各類書籍,主要是張醫師的收藏,部分則是好友捐贈。本館除做為一個免費開放的閱讀空間外,更匯聚了關心台灣本土文化的朋友持續舉辦有關台灣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等議題的講座、讀書會及相關活動。因此在這個充滿理想與活力的空間,伙伴們比喻自己是翻鬆台灣泥土的「杜蚓仔」(蚯蚓)。
到了1997年底,隨著張宏榮醫師調回屏東故里服務,圖書室只得暫停運作,所有藏書因而束之高閣。直至2011年4月16日張醫師辭世前,仍掛心台灣圖書室有朝一日能重新運作。就在這樣的使命下,2011年11月13日由一群關心本土文化的年輕伙伴共同促成,以及蘇育德教授無償提供中山路現址之下,台灣圖書室終於易地再度開館,並吸引更多的年輕世代參與運作,青年伙伴展現出多元化的思維與執行力,與張醫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少年人ê時代到了!」相互映照。
這幾年來,台灣圖書室積極參與教育改革、文資保存、環境保護及土地正義…等公共議題,我們相信,唯有深耕台灣這片土地,才能結出更紮實的稻穗。在經過四年的用心耕耘後,台灣圖書室匯聚了更大的能量,於2015年8月29日在許多伙伴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繼續為傳承台灣文化而努力!
由於台灣圖書室座落在嘉義市中心,對於這座城市各式文化、歷史、產業……等主題的調查研究,有著地利之便;在組織成員方面,也多是對本土文化充滿熱誠與關懷的夥伴;再加上我們本身即與其他在地社團有良好的連結,因此希望透過本計畫將「嘉義市懷舊百科系列」的主題式調查出版計畫,逐年逐步的來推展,並且有系統的來建構嘉義的地方學知識。
一、地方知識學─老醫館調查蒐集與整理
(一)文獻資料老照片收集
從網路上或是書籍上調查有關於私人診所開業的相關資料,條列式整理後,掌握私人診所在文獻中記錄的地址位置。自本計畫執行之日起,便在網路、媒體宣傳徵集或是與現存診所屋主提供有關嘉義市老醫館老照片、老資料(報紙)、相關醫生開業等訊息,進行老照片等資料蒐集及整理工作,建立圖庫檔案。藉由影像圖檔的建立,豐富嘉義市老醫館過往風華。
(二)田野調查
由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出的資料,難免有些許出入,配合資料中的診所位置地址,來核對資料的正確性,初步調查發現,嘉義市地址門牌在 60 年代左右有變更原有的地址,在文獻資料中是記錄當時的地址,所以在現有的地址搜尋以前的 地址會有一些出入,應配合日治時期地籍圖再對照現在不同年代的地址,才能精確的標示出老醫館的正確位置,確認現場是否這些老醫館還在。
(三)當地耆老及屋主訪談
根據田野調查結果,訪問周遭居民,口述老醫館當時的位置與當年看診情景,若能連絡上私人診所醫生本人或其後代作訪談紀錄,則更能獲得老醫館更為確實的資訊。比對一些文獻資料上的記載,對於嘉義市老戲院的歷史拼圖,將有更完整的輪廓。在每次訪談的過程當中,團隊成員視實際狀況進行影像紀錄。
(四)資料核對
文獻資料與田野訪談資料核對,糾正資料出入,藉由訪談所得出來的資料讓日治時期嘉義市老醫館當時醫生的看診情形及整體建築空間的始末,再配合周遭耆老寶貴的記憶作歷史的串聯,清晰的架構出屬於嘉義市老醫館的當年景象。
本期將從日治時期老醫館屋主、執業醫生及其後代的訪談做起,調查過程中也逐步透過更完整、更外擴的調查,了解醫館病人的分佈區域,再建立更加深刻的地方知識系統。
二、鄉土教案─嘉義市老醫館漫步摺頁與刊物出版
在經過老醫館調查蒐集與整理後,由團隊成員將嘉義市老醫館之調查結果做出分類,將嘉義市老醫館故事與「嘉義市老醫館地圖」趣味地呈現,編印成供民眾索取的摺頁;另外在本協會出版的刊物中,製作「嘉義市老醫館」專輯,刊登本計畫調查研究的成果,讓更多民眾能瞭解嘉義市老醫館的過往歷史及在嘉義市的文化價值。
三、在地知識推廣方案─老醫館學堂
在老醫館調查蒐集與整理,並完成嘉義市老醫館漫步摺頁後,舉辦兩場老醫館學堂,一場學堂以「老醫館建築特色與導覽」搭配摺頁上之老醫館地圖,介紹老醫館在嘉義市的分布狀況與建築特色,另一場學堂則以老醫師人生及行醫故事為主軸,將醫療史以微觀角度重新敘述,由古鑑今,更深刻地體會醫學發展、醫療服務與民眾生活的關聯。
兩場老醫館學堂皆會預留30分鐘Q&A、自由分享時間,我們會在當天學堂主題完整呈現過後,與參與者分享台灣圖書室目前為止在嘉義市做過的老建築保存、戲院發展史與其他地方史調查與推廣的心得,也請有想法或甚至提案建議的朋友分享給每位參與學堂的人,使台灣圖書室所辦理的老醫館學堂也成為嘉義市地方史調查交流平台。
一、調查整理日治時期嘉義市醫生館的空間分布狀態及特質
二、調查整理日治時期嘉義地區醫師的基本資料建構。
三、日治時期嘉義私人診所空間配置圖建構。
四、日治時期嘉義市醫療文化導覽摺頁。將所調查的成果,設計成供民眾索取之摺頁,可結合去年所調查之老戲院歷史知識,開發地方深度旅遊之資源,提高社區的文化深度及活動能量。
五、將調查成果編輯成刊物,供對嘉義在地歷史及醫療發展史好奇之民眾閱讀。
六、本計畫調查範圍包含至少2個里,中央里、東興里,成果可以與過去所做之老戲院調查結果結合,作為各社區相互連結的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生活圈,建構互連之平台。
七、本計畫透過主題式的調查研究,規劃將於下期計畫出版「嘉義市懷舊百科系列」叢書,逐年逐步地建構嘉義市的地方學知識,所調查研究的成果可作為學校或社區的鄉土教材使用,達到推廣在地特色文化的目的。
Facebook分享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說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