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區目前的位置是成仁街以東,和平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光華路以北所構成的範圍,其中的道路包含:東起和平路、文昌街、共和路、忠孝路、吳鳳北路、成仁街,南起光華路、延平街、蘭井街、光彩街、中正路、公明路、民樂街、中山路等所圍成的區塊,面積約:東西長0.5公里×南北長0.5公里=0.25平方公里。
古城區包含的里計有:蘭井里、鎮南里、文昌里、佑民里、建國里、大街里、東仁里、東安里、仁武里、內安里、崇仁里、龍山里、東噴里等13里,人口近兩萬人。古城區的觀光資源有:
諸羅建城已三百多年,文化歷史的資源已累積非常多,例如諸羅古城 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有用木柵圍起城門的古城。紅毛井是荷蘭人來開鑿 的,在台灣有歷史紀錄的第一口古井。此外,城隍廟、雙忠廟(元帥廟)、 文昌廟、南門廟都是諸羅先民文化生活的縮影。
根據去年本協會推動古城區觀光資源調查暨培訓推動計畫執行完成 後,我們發現在地居民對於自己本身居住的在地歷史古廟(雙忠廟)居然多 數居民未踏進一步,誠論對在地文化古蹟缺乏認知。另外我們調查出來在 清朝時代台灣最高官位的王得祿,他的辦公室在現今城隍廟的右側前方, 古老房舍已賣出,新買主也不知道他的歷史可貴之處,整修前已把他拆掉 了,目前剩下路旁一塊雲朵雕花的石圓柱底座。他告訴行人170年前王得 祿的辦公衙門就在此地。聽說文官經過門前要下轎用走的,武官要下馬牽 馬過門。
另外,170年前的鄭秀才古厝,以及清代縣令部爺(現今稱秘書)的別墅, 已經房倒屋坍剩下門前的圍牆,透露出清朝時代的遺物。
本協會以故鄉人應知故鄉事的精神與理念,特別挖掘諸羅古城的民間 傳奇人物,做成一本故事書,讓古城的居民能夠瞭解先民的生活故事,效 法古聖先賢的精神。
Facebook分享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說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