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稱 嘉義市西區北湖社區發展協會
計畫年度 99 年度
計畫名稱 回想曲─北社尾情懷計畫
轄 區 北湖社區
負責人員 鍾永松
聯絡電話 0988-203-015
聯絡信箱 jek99tw@yahoo.com.tw
為配合政府八十年頒佈「社區發展綱要」之實施,本協會由原籌備委員,王久男、蕭閔源、黃聰元、林金良、王國柱、王鈺麗、王振銘、謝銘亮…等幾位熱心地方人士召集會員,並於八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正式成立北湖社區發展協會,歷經第一屆理事長蔡兩福先生、第二屆理事長王慶宗先生,第三、四屆謝理事長銘亮的領導下,陸
續成立北湖社區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研習班:「土風舞班、插花班及烹飪班」、北湖歌唱聯誼會、社區環保志工隊、北園太極拳隊、北湖瑜珈班…等,努力推動社區各項業務發展,以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提昇建設,以社區和諧團結互助為宗旨,傳承舊有社區形態及理事會之風格,並針對社區之特性、居民需要與社區發展指定工作項目,運用社區資源,做有計畫的推展服務與建設,以擴大社區居民生活領域,提昇文化水準,使本社區再呈獻嶄新風貌,期能共創「健康城市•活力北湖―溫馨家園•祥和社區」的理想境界。
一、引進學者專家籌組專案團隊:
本次計畫案為回想曲―北社尾情懷計畫,計畫欲進行耆老訪談及文史調查,整理編輯成冊,故須借重學者專家的參與,因此引進嘉義大學的學者專家進入工作團隊,並藉由團隊合作,來完成此計畫,並非委外,乃是借重其專業知識來引導社區志工從事訪談等工作,應屬邊做邊學習的相輔相成之作用。
二、辦理說明會、座談會、幹部研討會等等:
三、加強劇本撰寫能力:
將原本比較弱的劇本撰寫,透過本次的再教育及工具書的建立,並透過資料收集、耆老訪視與專家學者所提供的意見與指導,經過大家研討後,將其結果做為基礎,相信對於劇本的編排與詮釋後,期望能更貼切的把北湖社區劇場想要詮釋的意涵適當的表現出來
四、為劇團注入新血:
當劇本重新編排詮釋後,必須加強劇團的演練,才能將社區劇場的內容,以最簡單的肢體語言,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並能社區居民了解劇場所表現出來的確切意義,而達到保存歷史與延續歷史的意義。劇團的生命力即為社區的活力,因此必須多方招攬新秀,為劇團注入新血使其活力四溢,這樣才能使劇團的生命一直延續下去,才不會似曇花一現,造成資源的浪費。
五、社區劇團演出及成果展示:
六、社區參訪:
社區參訪除了可以收他山之石的效果外,更能啟發多方向的思考與視野的擴展避免閉門造車之憾。且經由意見交流與經驗交換可以避免因個人因素所產生的不自知之執著,才能使社區營造達到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北社尾地名原為「北邊番社的末端」為長形如蛇橫臥狀之聚落,北邊是一望無際的田園直透到牛稠溪畔,南面為一個大池塘,東邊為庄頭,西邊為庄尾,據可考記載,最早自大陸到此開墾者為王姓,他覺得不錯,又回到唐山邀請小舅子蕭姓一起來台發展,將庄頭讓予蕭姓“舅仔”,而他自己則到庄尾,故現今北社尾庄頭多姓蕭,而庄尾則以王姓居多。
目前庄頭部份屬保安里,庄尾部分則屬北湖里。
北湖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是以農村文化的保存與再發現為主軸,透過農村民俗技藝傳承與農村古早味美食的推廣,增進社區居民間互動,建立社區認同。
北湖社區面積約3.53 平方公里,戶數約9858 戶,人口約3,008 人(嘉義市西區戶政事務所99.02 資料)。北湖社區位於嘉義市西區,開發歷史極早,為典型的農村型社區,北邊平坦而肥沃的平原直至牛稠溪畔,清康熙年間,漢人陸續於此築「北社尾陂」,人口繁衍興盛,王姓、蕭姓為聚落裡的大姓宗族,社區內有北園國中、北園國小、鎮北宮、受天宮、王姓、蕭姓宗祠、世賢市場、中央氣象局嘉義氣象站等等。北湖社區是一個文化歷史相當豐富的地方,從早期遺留下來的文物中可看出端倪,王姓宗祠前的石碑文獻,(清朝光緒九年設立),所公告各房的權利、義務與土地四界,在日治時期(大正十一年)就設有嘉義市唯一的農村公學校(北園國小前身);王姓宗祠、古厝的傳統價值,宗族生命的延續過程,生活文化精神的傳承,呈現出北湖社區的文化歷史脈絡。
近年來社會脈絡變遷,北社尾大部分的陂塘被填平蓋起了房子,外來居民的遷入,使原來的農村風貌改變了不少,早期農村生活的文物漸漸消失,北湖社區發展協會戮力推動農村文物保存,成立「農村文物館」(目前借用北社尾公園教室使用)和米食技藝文化的傳承,在未來的願景希望做環境空間、綠美化的改造,把北湖社區的文化歷史景點串聯起來,發展地方觀光產業,展現農村強靭的生命力,社區內孫慶鴻的古董傢俱修復,王奇才的傳統棉被製作,王張刈的草仔粿王林雪的炊粿、綁粽的傳統美食製作技藝,都是具有專才的人物。
Facebook分享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說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