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傳統工藝永續傳承,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自110年起,與國立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合作,辦理木作人才培育實作課程;於111年起攜手「籐編技藝保存者」程精鈞藝師,開設系統性籐編傳習課程,培養新一代工藝人才。今年特以「嘉義建城320+1」為創作主題,融合木作技術與籐編技藝,展現對嘉義市最深情的祝福,和對傳統工藝最大的敬意。此次聯合成果展自即日起至10月26日止,在嘉義舊監獄宿舍群「矯正塾1921」溫馨登場,邀請民眾走進老屋空間,感受手作技藝與設計思維交織出的美學日常,體會工藝在生活中流動的溫度與力量。
文化局謝育哲局長指出,木作技術雖屬小眾文化,卻是支撐嘉義市作為「木都」的重要根基。為延續這項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市府團隊持續與學術單位、技藝保存者攜手合作,推動系統化的技藝傳承與人才培育,也是推動嘉義市木都精神向下扎根、向外延伸的重要力量。尤其這些學員們在課程中發揮無限創意,所創作出的木作花窗與籐編作品,件件獨一無二,品質更媲美市售商品。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不僅延續傳統技法,也融入當代美學語彙,展現出兼具實用性與美學性的成果,而這正是「工藝生活化」的最佳體現,再次感謝大家為嘉義市的傳統工藝,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活力與世代傳承的無限可能。
文化局表示,今年花窗工藝木作技術人才培育課程,以傳統細木作門窗專業技術為主、基礎理論為輔,達到學術與技術雙軌並進的實習教學;課程時間自3月1日至10月4日,安排隔週末上課,為期33週次、總計231小時,共有21位學員順利完成結訓。除在地市民參與外,也吸引來自台中、彰化、雲林、台南及高雄等地的民眾報名,讓木作技術得以在嘉義市「木都」的文化底蘊中持續傳承與發展。本次課程產出作品,包含「矯正塾1921」之室內4片屏風《諸羅古韻.旭日花山》、《時間的年輪,城市的圓環》、《美哉木都》及《森之映》等,使整體空間煥然一新;同時完成《城影花光、映照嘉義》、《窗花映光、飛簷承意》、《嘉樂321》、《歡迎來嘉》、《文青+1》、《圓融》、《光之軌》和《森光小站》等,8座花窗木作燈具、為現場增添一抹溫潤雅致的藝術光彩。
另程精鈞藝師長年耕耘籐編傳統工藝,104年獲登錄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籐編技藝」保存者。不僅技藝深厚,也樂於投入創作與教學,更從111年起連續4年親自開班授課,一路從基礎班帶起至高階班,至今有6位傳習生;這次程精鈞藝師展出兩件個人創作——《爬山趣》與《半天岩10號》,作品靈感取自他對登山與自然的熱愛,藉由籐編技法編織出屬於地方的地景記憶與情感連結。而傳習生的作品則展現多元創意與在地情懷,像是《桃城地圖系列》、《籐憶東門》、《花漾諸羅提籃》、《中央噴水池》、《射日塔》與《諸羅好客籃》等6件創作,巧妙轉化嘉義市的地景風貌、歷史紋理與人情記憶,融合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設計思維,體現籐編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新價值。
展覽名稱:
114年嘉義市花窗工藝木作技術人才培育計畫暨程精鈞藝師籐編傳習成果展
展出地點:
嘉義舊監獄宿舍群「矯正塾1921」(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34巷19號)
展出日期:
10月16日(星期四)起至10月26日(星期日)止,9:00-17:00(週一休館、12:00-13:00休息時間)
Facebook分享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