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稱 道將圳文化學會
計畫年度 97 年度
計畫名稱 2008發現道將圳生命力
轄 區 道將圳文化學會
負責人員 楊清樑
聯絡電話 05-2360533
2003年以來,持續探討影響此區域最重要水圳-道將圳的聚落文明。諸羅古圳開發320年,確是存在 著各時期豐富多元的語彙。往東襟般綿延至玉山的自然林相裡,點綴著兩顆生命藍寶石-「蘭潭」與「仁義潭」 水庫。左、右則有「八掌溪」與「牛稠溪」滋潤養護著這片肥沃平原。這個聚集27萬人口的城市,更因北回歸 線的影響,使人文、環境、生態、產業能夠獨具特色。然高鐵通車後城鄉的解構效應,反而使這個區塊顯現最具 多層次的空間特質。面對高鐵聯絡大道西南面的道將圳水系,須要透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期能更完整呈現古圳的 聚落人文與產業發展。
諸羅首圳 The First Irrigation Waterway of Ancient Chuluo臺灣除明鄭開鑿的「許縣圳」(高雄縣)外,「道將圳 」算是歷史最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分別創設於康熙年 間(約西元1687年)。日治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併兩圳為「道將圳」。因上 由「隆恩圳」與「蘭潭」的截流而自「八掌溪」的取水不足,特從嘉縣三界埔「赤蘭溪」的富成橋畔建導水口, 沿線開鑿導水隧道、暗渠、明渠,注入「八掌溪」後,由渠首工引入「道將圳」,當時灌溉面積廣達3600餘 公頃,現仍灌溉1340餘公頃。
「道將圳」三百二十年來不僅灌溉古諸羅農田,早期水利工程規劃相當細心,與常民聚落猶如臍帶關係,更 是嘉義地區的活水源頭。沿線聚落豐富的人文景緻,寫就一篇篇豐富的常民生活史,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遺產。
在「道將圳」沿線發現了豐富的人文地景,也意外發現上游工廠排放廢水污染及雜物堆積。人們三百多年來享用 灌溉所帶來的便利,卻也因為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更替,逐漸遺忘與我們息息相關320年的古圳及其週邊環境 和常民歷史。希望藉由本案的執行完整呈現並記錄道將圳聚落文化,讓最早的古城和三百二十年古圳文明相互輝 映。
公部門專案執行的機制雖已建立但實際執行的人員並未產生。建請專人辦演積極的推手,協助中油、水利會 和民眾取回各自的權益。水利會的溝通與拜訪和活動的邀請參與和統籌對口平台的建立。並且須取得水圳整修自 然工法的共識。 文化教學活動的持續舉辦。無形文化資產的發現與活化最容易讓民眾產生共鳴。
Facebook分享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說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