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社造

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
  • 單位名稱

    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

  • 計畫年度

    106 年度

  • 計畫名稱

    106年度嘉義東市場學堂社區資源計畫

  • 轄區

    嘉義市東區民族里

  • 負責人員

    高基榮理事長

  • 聯絡電話

    0921555212

  • 聯絡信箱

    kcj620818@gmail.com

單位簡介

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宗旨為確保語言人權,落實母語教育,促進實施公平正義的母語政策,建構多元、開放、互相尊重的台灣文化。本會主要推動事務如下:
一、推動辦理國民教育母語教材及相關出版品,落實本土教育文化。
二、推行臺灣母語的研究及普遍化。辦理臺灣母語師資研習及相關學術性研討會。

計畫緣起

城市演變反映著其城市規畫當下社會發展的樣貌,隨著時代的變遷演變,社會經濟快速成長的氛圍下,對於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振興,不只是單純的經濟發為走向,應於積極提出保護與振興的措施,對於能讓歷史、人文、美食和經濟融合共同生活的方案,更是積極的推動著。
又逢2014年嘉義市東市場營運百周年,故我們更是針對著東市場的文化與相關歷史提出保存及活化計畫,對於有形跟無形的資源之整合,保存在地集體記憶,建立地方之認同。大東市場內有嘉義市城隍廟、嘉義市東市場(嘉義市東公有零售市場)、嘉義市第一古廟─雙忠廟(元帥廟)、紅毛井(蘭井)嘉義第一條老街道(蘭井街)、南門內古道、古城─舊南門、鎮南聖神宮(文昌閣)文廟、兵仔市(嘉義市共和攤販協會)、古城─舊東門、東安宮(東門土地公廟) 、東門派出所(東門町派出所)…等。這些深具有文化園區規模的有形文物資源,值得再探究!這樣的地方該怎麼透過「老建築、舊情懷、集體的記憶」來發展,這才是嘉義市最好的發展與遠見。
東市場本身的建築與現況來看,目前的迫切性不是需不需要重建,而是緊急就都市計劃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東市場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保存或修護或活化具有歷史的建築或空間這才是跨世代、跨領域的大建設,而且這是城市觀光與未來文化發展的潛力作為。

計畫目標

有鑑於嘉義市民族里地區的東市場榮景逐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式微,本計畫將本年度優先以民族里範圍,與民族里里長辦公處攜手合作,致力增進學生對臺灣本土語言、文化、環境與人文特徵認識,製定母語文化人才培育教育訓練課程,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之觀念。落實臺灣本土教育推展,將臺語寶藏:俗諺、激骨話(歇後語)、答喙古(相聲) 、謎猜(謎語),融入在地生活,展現本土精神。
培訓民族國小及北興國中學生大手牽小手一齊教學學習,東市場在地知識學田野訪查,盤查東市場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及老店家、老店鋪產業資源,培育人力資源,加強解說員的專業能力,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探訪嘉義市開基古廟與廟中徐林二公的故事,並以故事與 戲劇方式呈現。藉由本土民俗演藝,把社區與本土民俗聯繫在一起,讓社區 的民眾扎根在本土的語言、文化與感情,用「說唱藝術」聯繫有聲與無言的 肢體溝通。守護社區文化資產,豐富市場的印象歷史,加深庶民文化。
透過社區營造中心之設置,對社區營造點進行因地制宜之輔導、協調、人才培育、社造課程研發等工作,以達成社區營造永續發展之目標。期以多元的社造形式,不分年齡層的引導學習,從青少年到老年人、由下而上的來擾動生活場域底層的庶民力量、激發社區文化活力、培養公民意識、實踐公民參與等社造目標。
致力培訓社區資源調查人員、社區導覽員等,透過耆老訪查與產業調查的多元方式執行,期望能結合嘉義市東市場在地黃金人口的記憶資料庫,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社區資源現況

一、人的資源
交趾陶大師林添木,小時候讀第二公校(今民族國小)時因其父患病,家竟惡化,14歲畢業即赴北港朝天宮跟隨唐山師傅蔡文董(福建泉州人)學習陶藝交趾燒,18歲出師,但仍在蔡師傅處工作一年半,前後有五年多,奠定紮實的根基。
「交趾陶」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國寶工藝。日治時期日本人視為高級藝術,稱其「交趾燒」,民間慣稱「廟尪仔」、「細仙尪仔」;此一民俗工藝色彩濃厚的陶藝,原自於中國閩粵地區,二百多年前隨唐山移民至臺灣發展,嘉義地區正是臺灣交趾陶的發源地,因此交趾陶又稱「嘉義燒」。
林添木師承蔡文董的交趾燒是購買成品之水彩釉塗於素燒,再用木炭燒窯以730度至750度低溫窯烘燒成品。其後,約在1930年間,從鄰居黃得意(葉王傳人之一)學到葉王真傳,如虎添翼,技高一籌。當時,並具繪畫天賦的林添木,和國畫大師林玉山是世交,隨即加入林玉山大師創辦的「自勵會」學習繪畫;又學到葉王製釉及交趾功夫,最是以五金磨鍊製成的寶石釉,獨創的胭脂紅、翠綠等色釉,堪稱一絕。不會隨時間久而褪色,而是愈顯歷久彌新。
林添木的作品「觀音騎豺」常被誤以為是葉王大師之真跡傑作,可見巧奪天工之流,真不愧為名師出高徒。1970年代,林添木大師致力於授徒,將交趾陶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承給向學者,因此教育部曾經頒發「傳統工藝類民族藝術薪傳獎」,表揚其貢獻。林添木捏塑的手法細膩,雕刻的技巧精密,繪畫的筆法成熟,加上大師熱心推廣交趾陶藝術,使得「嘉義燒」再度發放光芒。林添木作品的獨特風格表現,促使當代陶藝工作者的交趾陶,發展出另一個空間,讓嘉義地區成為交趾陶工作室林立的地方。另一方面,也開創了交趾陶的應用空間,除了在建築裝飾外,也運用在藝術創作或擺飾藝品上,不侷限於廟宇牆堵壁飾的傳統題材與作工。現今交趾陶家如高枝明、林洸沂、蘇俊夫、林智信等,大部份皆於嘉義發展,他們除了傳承交趾陶的技藝外,也加入了各自的研究與創意。作品的應用範圍除了建築裝飾外,也朝向家庭壁飾、文玩、室內擺設或藝術品收藏的用途,為傳統民間工藝品的轉型開創生機。
而今在嘉義市雙忠廟(元帥廟)、城隍廟、仁武宮……等廟宇都有他的創作,供來嘉義做深度之旅的探訪者,能一窺大師之作。
二、文化資源
嘉義市民族里東市場位於嘉義阿里山山腳下,也是以前住在山裡面的農民們,把山上蔬果運下山後第一個市集,故又有別稱為「草市」。東市場為公明路以南、民族路以北、和平路以西、吳鳳北路以東處,東側有東門圓環,西側有嘉義城隍廟,東市場內有嘉義市城隍廟、嘉義市第一古廟─雙忠廟(元帥廟)、鎮南聖神宮(文昌祠)、嘉義市東公有零售市場、紅毛井(蘭井)、兵仔市、古城─南門…等。公家機關的部分有:嘉義市東區區公所、嘉義市東區戶政事務所、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嘉義市服務站、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嘉義東市場是不受任何一里所管轄,從被日本統治到光復年間,所有商家,至今仍以電戶號碼為辨別,走在商場內,根本看不到門牌,其直接負責單位,以嘉義市政府為主。日本統治時時期幾乎沒有所謂的路邊攤,所有民生用品全部都被集中在此區,尤其是對於吃的方面,在24小時開放的情況下,當時已有不夜城之稱,不管多麼令人懷念的古早味、阿公時代連聽都沒聽過的小吃,這裡至今仍一一保留最初的味道,一進到市場內不管站在那個角落,皆彷彿時光瞬間倒流般,回到電視上紀錄片才有的年代。
臺灣剛光復後的那段時間,對於攤販雖然不在限固定區域能營業,但長久下來的習慣,早以認定於此,三五好友小酌或聚餐時,只要一句老地方見,便能不約而同的來到東市場,當人民脫離日本統治而漸漸富裕後,摩托車與汽車就陸續代替了腳踏車,成為時尚最流行的代步工具後,許多考慮停車問題的民眾,開始不走往東市場,腦筋動得快的攤販,便一一往外發展,期能擁獲汽機車族的心,如今雖仍有盛況,但總敵不過早年一到節日就有如萬人空巷般情況。
嘉義市東市場早期全部皆為木造矮屋,在嘉南大地震時,此處在受震後可說是滿目瘡痍,那瞬間被移為平地的景象,不知讓多少人淚流滿面,生活一輩子的地方只剩殘柱破瓦,而在當時政府答應協助重整後,民眾臉上才露出失去已久的笑容。
重建為樓層後的東市場,二樓增加了天榮旅社與戲院,當時飯店有限的阿里山上,數量總是供不應求,此時天榮旅社便是旅客們唯一的選擇,也順勢造就了東市場再一次盛況的呈現。此處各種南北雜貨應有盡有,並不輸台北的迪化街,或許還有過知而無不及,至今每逢節日嘉義縣市20鄉鎮,近七成民眾所需拜品皆仍由此供應。
其實東市場它的範圍並不大,僅介於吳鳳路與忠孝路中間那一區。而綿延至南門圓環與文昌公園的部份,嚴格來說是不屬於東市場的管轄內,是由民間團體自行組成攤販協會,招商所拓展出來的。在外圍攤販興起後,部份經不起生意一落千丈的商家,紛紛收拾陪伴多年的生財器具暗然離去,由文昌公園幾乎被圍的水洩不通可看出,對於正東市場的衝擊有多大。
「中元輪普」為嘉義市特有文化,起於城隍廟,再依市區各地的角頭廟宇和村里輪流合辦,終於地藏庵,以農曆7月期間進行祭儀活動,是嘉義市民共有的文化記憶。農曆7月1日鬼門開前,嘉義市城隍廟會前往牛稠溪畔,舉辦放水燈儀式,途中車巡市區,直至溪川沙岸設置神壇,舉行法會祭祀,時辰一到,便將水燈入溪,邀請海上的孤魂野鬼循著「放路香」來吃好料。明天凌晨鬼門大開,城隍廟廣場前已擺設祭品,普渡所有好兄弟,祈求闔境平安、國泰民安。嘉義市農曆七月的輪普習俗,從初一至三十日,整個月內各角頭依廟或依里各自舉行儀式,是全省仍保有「輪值普渡」風俗的縣市,深具地方特色。
早期臺灣社會,歲時至中元節(農曆7月15日),又稱七月半,可謂傳統秋祭之遺風,當天每戶人家會在中午過後,才準備牲禮、焚香、燒金紙,作為祭祀祖先亡靈的習俗。這原是對孤魂野鬼的恐懼與欲加安撫的情感下,結合儒家孝道思想、道教的赦罪祈恩、佛教「盂蘭盆節」孝親薦亡的慈悲力量,超拔先人亡魂,保佑闔家平安。城隍廟夜察超普拔薦、保福宮「地官聖誕」同慶、義民廟「義民節」賽豬羊、地藏庵拔薦法會等不同的祭祀活動,敬天祈福,鬧熱滾滾呢!固有九大註分別為總爐會、頭家會、振聲社、泰安陞、福興陞、後興陞、東聯陞、吉祥社、吉勝堂。東市場的七月輪普的過程中,東市豬肉覘普,飲食攤位普魚市普,兵仔市的街普等。東市場內福與陞(食物區)、後與陞(食品區)、東聯陞(魚肉區)、振聲社(豬肉區)、泰安陞(蔬果區)等。
三、景觀資源
嘉義市菜市(東市場),嘉義人的大廚房記憶老空間,有許多古早時就有的老店,正港仔古早味老店「豬肉攤位」,它特有的檜木搭建市場內的屋頂採挑高式的建築,讓內部空間加大許多外觀上的屋瓦,屋頂上更是古色古香。逛市場時可以向上望一下有不同的視覺享受。
豬肉覘的老闆大部份下午1點去嘉義市屠宰場挑選豬肉,於凌晨1至2點送到各攤位上,但豬隻全身還有骨頭未去除,需要聘請剝豬骨師來進行剝骨剝1隻豬工資200元1日可剝30至40隻左右。
天榮大旅社是由黃崑山先生所創業,黃崑山先生曾任嘉義市市民代表。天榮大旅社位在於東市場三樓之處,地點現今忠孝路和光彩街口附近。當時40~60年代之餘東市場熱鬧的程度不比現今的嘉義市文化路。陸續以天榮遊戲場經營,之後經營天榮大戲院,最後經營為天榮大旅社。時間為於70年代初,東市場因熱落不在,於是劃上休館的句號。
目前嘉義市販售最多樣、最豐富、手工品最多、古老風味最足、新鮮及衛生感覺算好的一座大市場,嘉義是最富經濟、最活絡的東市場!來到市場買菜買魚變成是其次哦大多數的媽媽們都會來這裡與各各店家老闆閒話家常,親切關心生活中的大小事,交流著,不論是老一輩的嘉義人,抑或新世代的階層,對於東市場的叫賣聲與人潮碰觸、喊價、殺價、挑選、問候…絕對有相當的印象與記憶,有兒時的、有親情的、家族的、移民的、流動的等種種記憶感與時間、空間的感覺。
四、生產資源
(一)東市場位於或接近市中心商業地段,交通便利,往來人潮絡繹不絕,市場區位極佳。
(二)東市場雖有極佳的立地條件,但攤位租金相較於周邊商業地帶卻相對低廉,攤商經營成本降低,獲利空間增加。
(三)充滿人情味,重視人際間的直接互動,滿足個別消費者的需求,攤商與顧客間交流頻繁熱絡,帶給消費者親切與溫馨的感覺。
(四)販賣溫體或活體畜禽水產,讓顧客有產品新鮮的感受,亦符合臺灣民眾傳統特有的消費習慣。
(五)商品價格具有彈性,消費者可與攤商討價還價,享受殺價的成就感與採購的樂趣。
(六)透過政府部門的教育訓練與經費補助,輔導攤商推動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提升營運績效,並協助改善市場硬體設施,打造明亮、清潔、舒適的購物環境,強化本市公有零售市場的競爭力。
(七)選擇軟硬體較為完善的公有零售市場(如西市場)作為示範性市場,強化市場特色,建立學習標竿,配合行銷宣傳,可進一步推廣成功的經驗與模式及於本市其他市場。

計畫內容

一、進階人才培育計畫
106年度以「嘉義東市場學堂」為主題:創造一個讓青少年、青年及銀髮族喜愛上嘉義的傳統菜市場。將生活環境與教育結合,菜市場不僅是販售貨物的地方,更是能夠啓發關於生活細節、飲食品味、文化等各種知識。有滿滿的人情味,更收藏地方精彩故事。
菜市場也是最容易融入臺灣本土語言的場所,藉由本培力計畫推展鄉土教育,展現地方特色精神。透過菜市場,結合食材、食物、生命、價值多元的教育場所,落實生活教育,讓菜市場慢慢轉變成學習的空間,重點是市場人與教育的結合。而菜市場改造加入市場文物館,其實就是歷史、環境、教育思維的開始。
本學會立案宗旨以落實母語教育,建構多元、開放、互相尊重的臺灣文化,並藉由本計畫的精神,以社區營造的方式,轉化成母語文化的推廣,例如將臺語寶藏:俗諺、激骨話(歇後語)、答喙古(相聲)、謎猜(謎語),融入在地生活,展現本土精神;此次以東市場為場域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學生,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累積社區營造過程的地方知識學成果。將規劃外縣市案例參訪教學活動:暫訂高雄市老聚落或屏東老聚落。有鑑於嘉義市民族里地區的東市場榮景逐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式微,本計畫將本年度優先以民族里範圍,與民族里里長辦公處攜手合作,致力增進學生對臺灣本土語言、文化、環境與人文特徵認識,製定母語文化人才培育教育訓練課程,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之觀念。落實臺灣本土教育推展,將臺語寶藏:俗諺、激骨話(歇後語)、答喙古(相聲) 、謎猜(謎語),融入在地生活,展現本土精神。
培訓民族國小及北興國中學生大手牽小手一齊教學學習,東市場在地知識學田野訪查,盤查東市場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及老店家、老店鋪產業資源,培育人力資源,加強解說員的專業能力,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探訪嘉義市開基古廟與廟中徐林二公的故事,並以故事與戲劇方式呈現。藉由本土民俗演藝,把社區與本土民俗聯繫在一起,讓社區 的民眾扎根在本土的語言、文化與感情,用「說唱藝術」聯繫有聲與無言的 肢體溝通。守護社區文化資產,豐富市場的印象歷史,加深庶民文化。
致力培訓社區資源調查人員、社區導覽員等,透過耆老訪查與產業調查的多元方式執行,規劃導覽遊程、如何運用導覽技巧及繪製地圖教學課程期望能結合嘉義市東市場在地黃金人口的記憶資料庫,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二、地方知識學應用
將透過社區故事計畫以母語做傳統產業田野調查,以東市場老行業、老店鋪、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歷史、廟宇、美食、人文、常民、新鮮食材等文化元素,規劃導覽遊程及如何運用導覽技巧,繪製社區深度文化之旅地圖,包含東市場學堂培育過程內容,將菜市場、廟宇或學校改造加入市場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文物館展出,凝聚參與者集體記憶,吸引外部參觀者認識東市場歷史,豐富東市場學堂的資料。
三、藝文深耕行動
「本土民俗演藝研究社─風鼓劇團」之「基開古廟徐、林二公」規劃「本土民俗演藝研究社─風鼓劇團」,用台灣閩南語表達本土情懷。以舞台劇、答喙鼓的方式用「說唱藝術」表現本土民情,劇情融合本土的想法、看法、感情、歌謠、唸謠、俗話、諺語、激骨話等等。藉著戲劇和說唱藝術的表演方式,將嘉義的歷史、特色「基開古廟之徐、林二公」表現出來。有表演展現的空間,民眾也有學習的機會。
藉由生動、活潑、逗趣的戲劇表演方式,介紹民間文學、本土文化、期許 更多的社會大眾及青年學子,認同及接受本土文化,同時更希望凝聚更多熱愛鄉土,做推廣本土文化、教育傳承的種籽,來把民間文學、本土文化傳承下去。
大約劇情內容:開基古廟除了奉祀德正神之外,虎邊神龕奉祀徐、林二公牌位。徐、林二公,在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所以後人才立牌位供奉,徐林二公名為「徐良泗」與「林登章」,都是清雍正年間的人,徐良泗生前身患駝背之症、行動不便,因為沒辦法賺錢,因此以行乞為生。有一日,有位婦人去買檳榔,買完檳榔後,將銀兩掉落在一旁休息的徐良泗面前,徐良泗將這個紅袋子撿起來,徐良泗拿著紅袋子欲還這位婦人,但已不見婦人蹤影。
這位婦人為林登章之妻,當時「林登章」被冤枉關在監獄中,因此林妻買檳榔欲賄賂看守監獄的人。紅袋子裡面裝有六十兩,這些錢是賣掉孩子要救他先生的錢,因此林妻趕緊回到賣檳榔的地方詢問找尋,遍尋不找下,痛苦失望。絕望之際,徐良泗出現在眼前,將銀兩交還給這位婦人,林妻也如願救出林登章。
徐良泗將錢還給林妻後,前往九華山地藏庵的地下室睡覺,半夢半醒之際,總感覺有人在拉他。第二天醒來之後,駝背不見了,以和常人一樣。相傳,是因為他的善行,閻羅王派牛頭馬面,前來醫治他的身體,此後徐良泗就替人挑水為生,不再討乞。後來徐與林同在布街做生意,賺了些錢。兩人將所有的財產,捐獻給福德祠,並許願往生後,希望將牌位立在「福德祠」的裡面「徐良泗」與「林登章」逝世之後,當地人就在虎邊奉祀徐、林二公牌位。的記憶資料庫,貼近東市場店家與民眾的親近感。
四、社區成果發表活動
預定在11月「風鼓劇團」之「基開古廟徐、林二公」舉辦社區成果發表會,各項計畫成果發表納入其中,將在城隍廟、開基古廟、鎮南聖神宮、民族國小及文化局社造成果展計3場次活動,參與對象:民族國小、市場店家、社區居民、市民朋友、記者及鄰近社區等。

執行成果

一、成果期待
藉由資源調查及成果展示,可讓社區居民知道嘉義市民族里東市場百年文化,進而讓東市場這具有文化深度的場域,讓更多人來探究!這樣的地方可以透過「老建築、舊情懷、集體的記憶」來發展,這才是嘉義市最好的發展與遠見!東市場本身的建築與現況來看,來考量整個東市場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保存或修護或活化具有歷史的建築或空間這才是跨世代、跨領域的大建設,而且這是城市觀光與未來文化發展的潛力作為。
不論是老一輩的嘉義人,抑或新世代的階層,對於東市場的叫賣聲與人潮碰觸、喊價、殺價、挑選、問候…藉由本案塑造絕對的印象與記憶,有兒時的、有親情的、家族的、移民的、流動的等種種記憶感與時間、空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