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簡介
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宗旨為確保語言人權,落實母語教育,促進實施公平正義的母語政策,建構多元、開放、互相尊重的台灣文化。本會主要推動事務如下:
一、推動辦理國民教育母語教材及相關出版品,落實本土教育文化。
二、推行臺灣母語的研究及普遍化。辦理臺灣母語師資研習及相關學術性研討會。
計畫緣起
城市演變反映著其城市規畫當下社會發展的樣貌,隨著時代的變遷演變,社會經濟快速成長的氛圍下,對於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振興,不只是單純的經濟發為走向,應於積極提出保護與振興的措施,對於能讓歷史、人文、美食和經濟融合共同生活的方案,更是積極的推動著。
又逢2014年嘉義市東市場營運百周年,故我們更是針對著東市場的文化與相關歷史提出保存及活化計畫,對於有形跟無形的資源之整合,保存在地集體記憶,建立地方之認同。大東市場內有嘉義市城隍廟、嘉義市東市場(嘉義市東公有零售市場)、嘉義市第一古廟─雙忠廟(元帥廟)、紅毛井(蘭井)嘉義第一條老街道(蘭井街)、南門內古道、古城─舊南門、鎮南聖神宮(文昌閣)文廟、兵仔市(嘉義市共和攤販協會)、古城─舊東門、東安宮(東門土地公廟) 、東門派出所(東門町派出所)…等。這些深具有文化園區規模的有形文物資源,值得再探究!這樣的地方該怎麼透過「老建築、舊情懷、集體的記憶」來發展,這才是嘉義市最好的發展與遠見。
東市場本身的建築與現況來看,目前的迫切性不是需不需要重建,而是緊急就都市計劃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東市場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保存或修護或活化具有歷史的建築或空間這才是跨世代、跨領域的大建設,而且這是城市觀光與未來文化發展的潛力作為。
計畫目標
有鑑於嘉義市民族里地區的東市場榮景逐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式微,本計畫將本年度優先以民族里範圍,與民族里里長辦公處攜手合作,致力增進學生對臺灣本土語言、文化、環境與人文特徵認識,製定母語文化人才培育教育訓練課程,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之觀念。落實臺灣本土教育推展,將臺語寶藏:俗諺、激骨話(歇後語)、答喙古(相聲) 、謎猜(謎語),融入在地生活,展現本土精神。
培訓民族國小及北興國中學生大手牽小手一齊教學學習,東市場在地知識學田野訪查,盤查東市場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及老店家、老店鋪產業資源,培育人力資源,加強解說員的專業能力,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探訪嘉義市開基古廟與廟中徐林二公的故事,並以故事與 戲劇方式呈現。藉由本土民俗演藝,把社區與本土民俗聯繫在一起,讓社區 的民眾扎根在本土的語言、文化與感情,用「說唱藝術」聯繫有聲與無言的 肢體溝通。守護社區文化資產,豐富市場的印象歷史,加深庶民文化。
透過社區營造中心之設置,對社區營造點進行因地制宜之輔導、協調、人才培育、社造課程研發等工作,以達成社區營造永續發展之目標。期以多元的社造形式,不分年齡層的引導學習,從青少年到老年人、由下而上的來擾動生活場域底層的庶民力量、激發社區文化活力、培養公民意識、實踐公民參與等社造目標。
致力培訓社區資源調查人員、社區導覽員等,透過耆老訪查與產業調查的多元方式執行,期望能結合嘉義市東市場在地黃金人口的記憶資料庫,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計畫內容
一、進階人才培育計畫
106年度以「嘉義東市場學堂」為主題:創造一個讓青少年、青年及銀髮族喜愛上嘉義的傳統菜市場。將生活環境與教育結合,菜市場不僅是販售貨物的地方,更是能夠啓發關於生活細節、飲食品味、文化等各種知識。有滿滿的人情味,更收藏地方精彩故事。
菜市場也是最容易融入臺灣本土語言的場所,藉由本培力計畫推展鄉土教育,展現地方特色精神。透過菜市場,結合食材、食物、生命、價值多元的教育場所,落實生活教育,讓菜市場慢慢轉變成學習的空間,重點是市場人與教育的結合。而菜市場改造加入市場文物館,其實就是歷史、環境、教育思維的開始。
本學會立案宗旨以落實母語教育,建構多元、開放、互相尊重的臺灣文化,並藉由本計畫的精神,以社區營造的方式,轉化成母語文化的推廣,例如將臺語寶藏:俗諺、激骨話(歇後語)、答喙古(相聲)、謎猜(謎語),融入在地生活,展現本土精神;此次以東市場為場域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學生,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累積社區營造過程的地方知識學成果。將規劃外縣市案例參訪教學活動:暫訂高雄市老聚落或屏東老聚落。有鑑於嘉義市民族里地區的東市場榮景逐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式微,本計畫將本年度優先以民族里範圍,與民族里里長辦公處攜手合作,致力增進學生對臺灣本土語言、文化、環境與人文特徵認識,製定母語文化人才培育教育訓練課程,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之觀念。落實臺灣本土教育推展,將臺語寶藏:俗諺、激骨話(歇後語)、答喙古(相聲) 、謎猜(謎語),融入在地生活,展現本土精神。
培訓民族國小及北興國中學生大手牽小手一齊教學學習,東市場在地知識學田野訪查,盤查東市場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及老店家、老店鋪產業資源,培育人力資源,加強解說員的專業能力,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探訪嘉義市開基古廟與廟中徐林二公的故事,並以故事與戲劇方式呈現。藉由本土民俗演藝,把社區與本土民俗聯繫在一起,讓社區 的民眾扎根在本土的語言、文化與感情,用「說唱藝術」聯繫有聲與無言的 肢體溝通。守護社區文化資產,豐富市場的印象歷史,加深庶民文化。
致力培訓社區資源調查人員、社區導覽員等,透過耆老訪查與產業調查的多元方式執行,規劃導覽遊程、如何運用導覽技巧及繪製地圖教學課程期望能結合嘉義市東市場在地黃金人口的記憶資料庫,向下扎根並傳承給嘉義市以及更多地區的有志青年,共同重建嘉義市東市場的往日榮景。
二、地方知識學應用
將透過社區故事計畫以母語做傳統產業田野調查,以東市場老行業、老店鋪、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歷史、廟宇、美食、人文、常民、新鮮食材等文化元素,規劃導覽遊程及如何運用導覽技巧,繪製社區深度文化之旅地圖,包含東市場學堂培育過程內容,將菜市場、廟宇或學校改造加入市場移動式餐車、攤車(犛阿嘎)文物館展出,凝聚參與者集體記憶,吸引外部參觀者認識東市場歷史,豐富東市場學堂的資料。
三、藝文深耕行動
「本土民俗演藝研究社─風鼓劇團」之「基開古廟徐、林二公」規劃「本土民俗演藝研究社─風鼓劇團」,用台灣閩南語表達本土情懷。以舞台劇、答喙鼓的方式用「說唱藝術」表現本土民情,劇情融合本土的想法、看法、感情、歌謠、唸謠、俗話、諺語、激骨話等等。藉著戲劇和說唱藝術的表演方式,將嘉義的歷史、特色「基開古廟之徐、林二公」表現出來。有表演展現的空間,民眾也有學習的機會。
藉由生動、活潑、逗趣的戲劇表演方式,介紹民間文學、本土文化、期許 更多的社會大眾及青年學子,認同及接受本土文化,同時更希望凝聚更多熱愛鄉土,做推廣本土文化、教育傳承的種籽,來把民間文學、本土文化傳承下去。
大約劇情內容:開基古廟除了奉祀德正神之外,虎邊神龕奉祀徐、林二公牌位。徐、林二公,在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所以後人才立牌位供奉,徐林二公名為「徐良泗」與「林登章」,都是清雍正年間的人,徐良泗生前身患駝背之症、行動不便,因為沒辦法賺錢,因此以行乞為生。有一日,有位婦人去買檳榔,買完檳榔後,將銀兩掉落在一旁休息的徐良泗面前,徐良泗將這個紅袋子撿起來,徐良泗拿著紅袋子欲還這位婦人,但已不見婦人蹤影。
這位婦人為林登章之妻,當時「林登章」被冤枉關在監獄中,因此林妻買檳榔欲賄賂看守監獄的人。紅袋子裡面裝有六十兩,這些錢是賣掉孩子要救他先生的錢,因此林妻趕緊回到賣檳榔的地方詢問找尋,遍尋不找下,痛苦失望。絕望之際,徐良泗出現在眼前,將銀兩交還給這位婦人,林妻也如願救出林登章。
徐良泗將錢還給林妻後,前往九華山地藏庵的地下室睡覺,半夢半醒之際,總感覺有人在拉他。第二天醒來之後,駝背不見了,以和常人一樣。相傳,是因為他的善行,閻羅王派牛頭馬面,前來醫治他的身體,此後徐良泗就替人挑水為生,不再討乞。後來徐與林同在布街做生意,賺了些錢。兩人將所有的財產,捐獻給福德祠,並許願往生後,希望將牌位立在「福德祠」的裡面「徐良泗」與「林登章」逝世之後,當地人就在虎邊奉祀徐、林二公牌位。的記憶資料庫,貼近東市場店家與民眾的親近感。
四、社區成果發表活動
預定在11月「風鼓劇團」之「基開古廟徐、林二公」舉辦社區成果發表會,各項計畫成果發表納入其中,將在城隍廟、開基古廟、鎮南聖神宮、民族國小及文化局社造成果展計3場次活動,參與對象:民族國小、市場店家、社區居民、市民朋友、記者及鄰近社區等。
執行成果
一、成果期待
藉由資源調查及成果展示,可讓社區居民知道嘉義市民族里東市場百年文化,進而讓東市場這具有文化深度的場域,讓更多人來探究!這樣的地方可以透過「老建築、舊情懷、集體的記憶」來發展,這才是嘉義市最好的發展與遠見!東市場本身的建築與現況來看,來考量整個東市場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保存或修護或活化具有歷史的建築或空間這才是跨世代、跨領域的大建設,而且這是城市觀光與未來文化發展的潛力作為。
不論是老一輩的嘉義人,抑或新世代的階層,對於東市場的叫賣聲與人潮碰觸、喊價、殺價、挑選、問候…藉由本案塑造絕對的印象與記憶,有兒時的、有親情的、家族的、移民的、流動的等種種記憶感與時間、空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