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影音

常民文化協會 山仔頂的樂活約定

  • 點閱率:16
  • 影像長度:2分9秒

96年「常民」執行「山仔頂的樂活約定」計畫,順利的擴大社區範圍,並為大雅商圈與傳統產業埋下深度旅遊的管線,但這一年的努力,若沒有更進一步的開發與整合,則環繞蘭潭地區的旅遊資源仍屬「斷簡殘編」,無法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益。

再者,祥太文化館是山仔頂重要的人文地標,但自成立以來,缺乏專業志工服務,導致知曉、利用者寡,徒 失設立之目的。若能利用已有的志工資源,再施以專業培訓,則不但可增加區域文化產業的厚實度,又可促進區 域人力交流。

因此,如何串聯彼此的資源,使山仔頂的休閒文化形塑一格,以「樂活」的定位打開市場的能見度是本社區 必須解決的課題。

本計劃最大的目的在於發揮合縱連橫之功,讓環潭社區的社造組織能夠拋棄門戶之見,一起在「樂活」的定位下,打造屬於山仔頂的休閒王國,讓山仔頂的文化產業更具質感與永續性。

頂庄社區 水水頂庄劇場

  • 點閱率:8
  • 影像長度:2分2秒

頂庄社區緊鄰牛稠溪,這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舊稱「大灣溪底」,先人以「九搬水車」引用牛稠溪灌溉,耕耘成一方綠油油豐饒的美麗家園。滄海桑田是老天爺賜給農人的福澤也是惡夢,每一次的大水,溪床就往北移一點,加上牛稠溪上游工業污染,終於這個大灣溪底就算有九搬水車,卻再也搬不到清淨的水。後又因地勢之故,乃引山子頂的雨水及污水灌溉,近年因山子頂的開發,集合住宅、餐廳林立,原本清澈的野溪,慢慢的也被生活廢水污染。

頂庄媽媽說出自己的期待:「水質清澈,魚兒悠遊,陸蟹、小豆娘在水邊草叢間西放心的覓食,黃昏的晚霞伴著諸羅樹蛙引吭高歌,仲夏螢火蟲的點點星火,與天星相互輝映成趣。」,這不是夢,因為守護家園的行動已開始,美夢成真指日可待。

磚瑤社區 動力一牛車

  • 點閱率:10
  • 影像長度:1分59秒

嘉義市磚磘里位於嘉義市西南方,清代時並無聚落,直到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設置煉瓦會社後,才有磚磘工人在此定居,由於本地可謂早期嘉義市最主要之工業區塊,多數住民為雲林縣、嘉義縣沿海地區移入,因此,儘管目前本里人口眾多,但長期以來,居民雖有共同的生活,卻因缺乏有效的整合,再加上,長期以來對歷史的不重視與遺忘,使得民眾缺乏對地方的認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因緣際會之下,悉知社區內有塊閒置空間,是為日據時期的收容所,目前為國有財產局所有,嘉義市政府警察局代為管理;由於其地點接近目前的社區協會(多數活動皆在於此舉辦),加上現有活動空間略嫌不足與工廠廠房相近,無法順利喚起社區居民參與的意識及社區認同的觀感,所以經由總幹事多次奔走及溝通,終於獲得主 管機關的許可,願意出借這塊荒廢多時的空地,並讓磚磘社區發展協會規劃利用。

東川社區 東川之美

  • 點閱率:7
  • 影像長度:2分42秒

東川里編制30鄰,但部份因拆遷搬移,現實計為17鄰,813戶,人口約2271人。居民以軍、公、教為多,人文素質高,生活習性極有規律,對生活週遭環境品質之要求較高。但因大部份為退休退役人員,因此老化嚴重,雖人與人間相處和諧,鄰居互動關係良好;但因老化嚴重,多數只維護自家清潔。現社區有各種熱心團隊入,社區里民也漸漸走出來為社區環境營造努力,但如何凝聚居民社區意識,讓更多居民投入社區營造工作,是東川社區長期努力推動的方向。

東川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93年9月,協會成員120餘人配合社區發展需要,陸續推動社區各項營造工作 ,例如發現東川之美、東川町情人道計劃、花草綠葉高高掛休閒道、嘉中新村綠手指花園社區、東區衛生所後方綠手指兒童花園及金龍街無農藥有機菜園。

東川里環保志工大隊:目前成員有60餘人,編成兩個小隊,分別認養社區主要二條街道(公園街及金龍街)和嘉中新村與東川新城兩個社區,為本市唯一同時擁有兩個環保志工隊的社區。

東川里社區守望相助隊:隊員60餘人,每日於晚上10點至凌晨1點執行全里守望相助工作,為全里生活品 質善盡一分心力。

嘉義社大 諸羅野溪溯源

  • 點閱率:11
  • 影像長度:1分27秒

嘉義社大小夜鷹青少年志工團、火金姑青少年文化守護志工團、蘭潭自然生態工作坊的夥伴,在嘉義 公園一帶野溪實施「踏溪尋蹤」生態守護教育課程時,在樹木園生態池附近野溪裡,發現上百隻稀有的「台灣南 海溪蟹」蹤跡,發現第一隻溪蟹的小志工張譯夫同學興奮的說:這是他第一次與野生螃蟹這麼親近,螃蟹走路的怪模樣,真是可愛極了;陳元龍同學說:讓小螃蟹爬在手臂上的感覺超奇特,看著牠們在石頭縫裡爬進爬出,原來這是小螃蟹的家!許多家長除了眉開眼笑重拾兒時樂趣,卻也異口同聲感嘆:這樣的野溪已經很少看到了。

嘉義市社區大學,自93年投入河川關懷迄今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這四年來,河川關懷小組的成員踏遍雲、嘉、南的主要溪流,從河川水泥化、自然工法、家庭廢水污染、工業廢水污染、畜牧業廢水污染、山坡地濫墾濫伐、土石流、河川整治、高灘地整治等林林總總的公共議題,社大人可以說無役不與。從誰殺了八掌溪?河畔音樂祭、天燈的祈福、搶救八掌溪街頭萬人簽名活動,八掌溪自然生態關懷講座、八掌溪農業學堂成立,嘉義社大選擇以「故鄉ㄟ代誌,阮自己愛關心」的務實態度,投入公共性議題操作,希望能導引市民從「瞭解」的角度切入「關懷」的面向,期盼市民都能成為嘉義諸羅城的守護者。

北湖社區 薪火相傳

  • 點閱率:10
  • 影像長度:1分48秒

社尾開發歷史極早,日據明治時為嘉義市最大的一個聚落,屬北社尾庄大字,光復後編為北湖里、村中里、蒼松里(北社尾庄有一棵老榕樹,故稱倉松現已不存在),民國42年將三里合併為北湖里,里名由來係因為聚落南邊有北社尾埤,且位於嘉義市的北邊,故取名為「北湖里」。

清康熙48年即築有北社尾陂(周鐘瑄,1962),為北社尾的灌溉水源孕育著豐沃的土地和生活文化,埤池種有菱角及養魚等頗負盛名,現在大部分已填平蓋為房子。社區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和從聚落遺跡、王姓宗祠的石碑、建築形式到空間的變遷,居民和自然、土地的關係,也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形成新舊聚落並存的風貌,王姓與蕭姓居民是社區內的兩大宗族。

93年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提案「懷舊古情-共創北湖農村文化新天地」申請文化局社區營造點,啟動社區的共識凝聚與公共參與,找回農村生活文化彼此關懷的情感和創造稻草、米食文化的價值和特色。繼而96年「文鐘園」由地主無私的提供和居民的發揮創意合力營造,讓社區居民有了休憩和人文的公共空間。

「薪火相傳-北湖歷史再發現計畫」是97年文化局社區營造點的提案計畫,「故事阿公、阿嬤來講古」透過老照片與耆老訪談,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和細膩的生命歷程,藉由故事勾勒出未來社區劇場表演的方向;「咱來演咱ㄝ故事」以社區劇場的形式呈現,從居民的生命經驗裡找題材,藉由生活及記憶的轉化而更凝聚彼此的生命共同經驗和文化的傳承。

北湖社區一個潛藏諸羅歷史生活發展的地方,充滿農村生活風情和懷舊漫行的好所在。居民將努力以社區劇場動態的方式呈現社區的成長紀錄,讓社區的脈動更加活絡,啟發永續經營與共構願景。

圓林仔 綠野遊蹤圓林夢

  • 點閱率:15
  • 影像長度:2分16秒

圓林仔社區自清朝即有的老聚落,居民以黃姓、紀姓兩大家族為主。近年來以百年荔枝王季(全台灣荔枝樹種的鼻祖)和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打響了社區的知名度,是一個位於嘉義市東北角丘陵地的上聚散形的小聚落,南邊有阿里山森林鐵路經過,北有牛稠溪環抱平原,因地形像圓形籃子,所以稱為圓籃仔(台語),由於環 山林木生長後又改稱『圓林仔』。

社區內每一個點都充滿著不同的驚奇,有清咸豐6年(1856)古墓、百年荔枝樹、百年冷泉、老厝古井、古式茅坑、百年石碗、蛇類、蛙類,茂密的森林等等,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是近鄰嘉義市的世外桃源。社區居民用心地努力保護著自然生態環境,學習與它和平共處。所以陸蟹可以大搖大擺的在社區行走,樹蛙可以盡情的唱歌,老鷹可以自由飛翔,被列為台灣八大主要生態社區。

91、92年社區開始推動社區營造,在社造團隊與公部門輔導協力下有了社區共識。93年成立了『嘉義市圓林仔生態藝術發展協會』,繼續推動社區的生態保護及人文歷史的紀錄。近年來社區的環境被財團、廢棄業者視為天堂,屢屢想闖關破壞環境,居民努力守護這塊淨土繼續深耕營造。

道將圳 2008發現道將圳生命力

  • 點閱率:99
  • 影像長度:2分6秒

「道將圳」三百二十年來不僅灌溉古諸羅農田,早期水利工程規劃相當細心,與常民聚落猶如臍帶關係,更 是嘉義地區的活水源頭。沿線聚落豐富的人文景緻,寫就一篇篇豐富的常民生活史,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遺產。

在「道將圳」沿線發現了豐富的人文地景,也意外發現上游工廠排放廢水污染及雜物堆積。人們三百多年來享用 灌溉所帶來的便利,卻也因為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更替,逐漸遺忘與我們息息相關320年的古圳及其週邊環境 和常民歷史。希望藉由本案的執行完整呈現並記錄道將圳聚落文化,讓最早的古城和三百二十年古圳文明相互輝 映。

公部門專案執行的機制雖已建立但實際執行的人員並未產生。建請專人辦演積極的推手,協助中油、水利會 和民眾取回各自的權益。水利會的溝通與拜訪和活動的邀請參與和統籌對口平台的建立。並且須取得水圳整修自 然工法的共識。 文化教學活動的持續舉辦。無形文化資產的發現與活化最容易讓民眾產生共鳴。

劉厝里 諸羅榕王的回憶

  • 點閱率:10
  • 影像長度:1分52秒

劉厝里為嘉義市西郊一個自清代開始發展的典型農村聚落,過去數百年來均以稻米種植為主要產業,整個聚落為大片的稻田所包圍,放眼望去只有農村閩南式建築之平房與農田景觀。然而近年來,由於劉厝里在都市計畫中規劃為未來之都市住宅區,因此逐漸從博愛路沿自強街兩側開始興建大批之集合住宅與透天厝,吸引了大批新社區居民進住,自強街更形成劉厝里主要的商店街。

另外,原本大面積的農業用地配合「台灣省實施區段徵收五年計畫」,也規劃為嘉義市劉厝區段徵收的範圍,已於民國91年完成初步的道路等基礎建設,過去的農村景色與風貌已不復見。在初步對劉厝社區的現況進行踏勘與討論之後,我們發現『農村聚落風貌的消失,歷史古蹟逐漸凋零』等課題是較具急迫性的,而劉厝社區更是需要建立一個保留社區歷史傳承的目標與社區居民對歷史重視與維護的發展方向與策略。

因此為追求社區歷史保留與介紹,及社區居民對歷史景點普遍認識,並結合劉厝社區的地方信仰、歷史發展脈絡,將以劉厝社區現有的社區資源為基礎,提出以「諸羅榕王的回憶計畫」。

短竹社區 短竹社區壁畫

  • 點閱率:11
  • 影像長度:1分51秒

短竹社區長期致力於推展公民教育,從發掘生活經驗中的共同議題,並在互動過程中找尋公共領域的共識,增進彼此的認識與了解,達成公民社會的理想。所以這兩年(2008至2009年),我們希望通過一面原屬公共領域,但毫不起眼、被人刻意忽視甚至是有點髒亂的擋土牆面,利用藝術創作的過程來產生社區共同的議題,演繹出良善的互動,進而以這樣的方式重建社區的情感聯繫。

計畫推展的過程中我們將嘗試以社區學藝、社區講座、壁畫製作、紀錄片拍攝等方式,來重新構築社區的人文歷史與景觀的記憶。在藝術家與居民相互間深度對話的方式和過程,將共同協力創作出屬於當地特色的作品。所以藝術家在此的角色將不會是主導者,只是一個引發思考的媒介,是一種輕微的入侵,社區居民才是此一創作的主角,由此來實踐『讓藝術家變成居民,讓居民變成藝術家』的理想。

99影片:大家ㄟ厝-大溪厝的故事

  • 點閱率:9
  • 影像長度:1分53秒

大溪厝位於在嘉義市西郊,居民多數務農,這裡有有秀麗的田園景緻,是歷史悠久的農村型聚落,諸羅古圳道將圳,便沿著市區流到村落,灌溉村莊大片的農田。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生態豐富,埤塘裡長著多樣的野生植物,冬季的田園裡,更是許多冬候鳥駐足停留的棲息地,也是賞鳥人士一處相當重要的觀察站。
傍晚時分,在大溪厝學堂,居民們結伴成群的到來,教學才正要開始,老師指著牆上掛的「認祖詩」,帶領著社區居民們朗朗讀詩,老師在課堂上傳授「認祖詩」的由來。我們彷若回到從前「私塾」的景像。「社區」是公共生活圈的最小單位,亦是由每個「家」的單位所組成,如果家家都能緬懷祖先的智慧,擴展到社區,想必是安康和諧。
社區營造是期待將社區環境營造的更美好,在地文化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老師帶領著小朋友踏查社區各個景點,解說人文歷史,無疑是要將人們逐漸淡忘的文化傳統,藉由導覽傳遞給更多人知道。從社區裡的宗祠、古井和老厝,
小朋友又開始對自己生長的環境有進一步的認識。

99社造影片:預見美源新視野

  • 點閱率:12
  • 影像長度:1分13秒

水從天上來,落入圳道中,悠悠渺渺的水路,流向農田滋養作物;位於中油溶劑廠旁的美源社區,是個古老的社區,諸羅古圳道將圳,沿著水路來到中油後門的分水閘,在此分成兩條支線,分別是將軍圳與道爺圳,一前一後環繞著美源社區,伴隨著古圳的水文,不難發現美源里也蘊含著豐厚的人文歷史。
文館與武館,是過去人們彼此在農閒時休閒交融的潤滑劑,文館是由多種傳統樂器如鑼、鈸、北管,配合著鼓點,演奏出廟會的喜慶音樂。團員需有足夠的默契,才能演奏出合諧的樂章;而武館則是武術的練習,藉由團練來保衛鄉土,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文武館的傳承已逐漸出現斷層,如何將傳統文化精髓,傳承給社區的年輕一代,成了居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文館的師傅說:「現在年輕人不想學、偷懶,只想去玩、看電視,誰要學這個!」這席話也道出了傳統文化失根的普遍現象,藉由老師傅的傳授,我們又看見鑼鼓喧天的文館樂團,以及小朋友練拳的矯健身手,在廟埕前鬥陣起來。

資料筆數 【51】頁數【2/5】